子夜歌
【注释】 绸缪:绸缪的绸,比喻情意深重。 虑不及中情:指想得不周全。 剪纸:剪裁。 巨镪:大笔钱财或大笔财富,这里指钱。 形重实还轻:指外表看起来沉甸甸的,实际上却很薄。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感情,表现了她对他的思念和关切。首句“感郎绸缪色”,即因思念而感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温柔缠绵;次句“虑不及中情”,则是由于她过于思恋而使他变得疏远了;第三句“剪纸作巨镪”
译文: 愿我们的爱情如同那坚韧的柏树一样,永不动摇。 愿你我如女萝那样缠绕在一起,永不分离。 无论枝头还是叶面,都显得如此美好,宛转和婆娑。 注释: 1. 子夜歌十六首: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2. 其十六:指第16首诗。 3. 愿欢:愿望中的快乐。 4. 嵩柏:嵩山的柏树,这里比喻坚贞不渝的爱情。 5. 侬:你。 6. 宛转:曲折,回旋的样子。 7. 婆娑:摇摆,摇曳。 赏析:
【注释】: 子夜歌十六首 :南朝齐梁间乐府旧题。本题选自《古今乐录》。《古今乐录》云:“子夜歌十六曲,晋武帝太康中(280——289)李延年造。” 其十五:指《子夜歌十六首》,其第十五。 今:如今。 欢:欢乐。 怜爱:喜爱。 时:及时,适时。 玉容:形容女子的肌肤白净如玉,这里指美女的容貌。 转睫:转眼。 更:改变。 赏析: 这是一首写少女惜春的诗。诗人以一位十五岁少女的口吻
子夜歌·相逢不须臾(其一) 相逢不须臾,相看长脉脉。 木末采芙蓉,莲子何由得。 注释: - 这首诗描写了青年男女在夜晚相遇的情景,他们相互凝视,脉脉含情。 - “相逢不须臾”意为相遇的时间很短促,没有过多交流就匆匆分开。 - “相看长脉脉”形容两人长时间凝视对方,眼中充满深情。 - “木末采芙蓉”描绘了采摘芙蓉花的场景,芙蓉是一种美丽的花卉。 - “莲子何由得”表达了女子的疑惑
【注释】:1.子夜歌:乐府诗题,属于吴声歌曲。2.侬:你。3.水中石:指像水一样柔软的东西。4.波至亦累累:水波到来时,石也随着波浪起伏,好像石上长满了小疙瘩一般。5.欢:欢乐。6.陌:田间小路。7.尘:尘土。8.左右:周围。9.从风:随风飘动。 【赏析一】:这首诗描写了石头在水波中荡漾,以及随波逐流的欢乐情绪。诗中的“侬”是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我”。全诗以石头和欢乐为主题
玉腕弄柔弦,清商吐未转。 何意凉风吹,使我肝肠断。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诗句,描绘了一个深夜独处的女子在月光下弹奏琴曲的场景。女子的手腕轻柔地拨动着琴弦,清澈如商音般的旋律从琴中流出,然而这美妙的音乐却未能缓解内心的孤独与凄凉。突然一阵凉风袭来,吹得她心如刀割,使她感受到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助。 “玉腕弄柔弦”中的“玉腕”,形容女子手如白玉般纤细柔软,而“弄柔弦”
子夜歌十二首 其八 谁令冰不寒,谁令火不热。 雨霜涂前除,侬思底得绝。 注释: - 子夜歌:古代诗歌的一种,通常以夜晚为背景,表达深情或抒发离愁别绪。 - 十二首:这里指《子夜歌》一共有十二首。 - 其八:是其中第八首,“其”在这里表示这是其中之一。 - 谁令:意为“是谁让”,表达了一种疑问或者无奈的情绪。 - 冰不寒:意指冷冽的天气没有让人感到寒冷。 - 火不热
子夜歌是古代一种诗歌体裁,通常以夜晚为背景,抒发情感。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明早沟水头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和对未来归期的担忧。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 1. “明旦沟水头”:描述早晨时分,沿着沟渠走向水源的地方,这里可能暗示了某种特定的离别或重逢时刻。 2. “折柳牵郎衣”:折柳是古代送别时的一种风俗,象征着离别;牵郎衣则表现了对恋人不舍的情感。 3. “郎心如流水”
子夜歌十二首 其五中于慎行的诗句“欢游横塘岸,侬望长安道。昔为同心花,今成断肠草”蕴含深刻的情感表达。以下将逐句进行解析: 1. 欢游横塘岸:描述了诗人在横塘岸边的欢快游玩情景。这里的“欢游”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自由,而“横塘岸”则描绘了具体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充满活力的画面。 2. 侬望长安道:这里的“侬”是第一人称的自称,增添了诗句的亲切感
年少不为乐, 夷犹欲谁与。 不见东门花, 落地如红雨。 注释: 年少时不追求享乐,犹豫不决想要找谁陪伴。 却看不到东门的花,它们落在地上如同红色的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年少时期对生活的态度与选择。诗中的“年少不为乐,夷犹欲谁与”表达了诗人年轻时并不追求享乐,而是犹豫不定,不知道该和谁一起分享。这反映了年轻人面对生活时的迷茫和困惑。而“不见东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