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
送周架阁 以浙东提干归平江 共惟仁义心,无贤愚圣狂。 纷纷万弓箭,独以寸铁当。 毫氂有不察,居然失其乡。 察则我固有,而失岂真亡。 周君海内秀,清姿竞球琅。 牛刀十九年,犹顾善而藏。 用世无内外,意行独安详。 乃知旦昼物,特为弱者彊。 许时京尘中,解后两匆忙。 前日同李郭,它日盟范张。 岂谓客逢客,乃或得相羊。 此道日寥落,此意谁平章。 为人作生活,悠悠老扶桑。 勉哉迪嘉猷,岁晚垂令芳。
【诗句】 题沈氏书堂 - 这首诗的标题是“题沈氏书堂”。 吴兴沈声甫 - 诗中提到的沈声甫是作者的朋友或者同辈。吴兴是浙江省的一个地名,可能是指这个地方的沈家。 示我书堂图 - 沈声甫展示了他的书堂图画给作者看。 枕松被修竹,带江衿浮屠 - 描述书堂的环境,有松树、竹林和佛像。 堂上新牙签,吞天禄石渠 - 书房中有新的书架,上面放满了各种书籍,像“天禄”这样珍贵的书籍。 出受山水谒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送别诗,题目为《送苏大著》。下面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1. 平生苏太史,清姿秀球琅。(我与苏大著是老友,他的风采犹如球状的玉石一般清秀。) - 苏大著:这里指苏轼。 - 球琅:形容人的气质高雅,如球体般圆润。 2. 异时玉堂对,历历汉兴亡。(将来在翰林院相见,可以一起见证汉朝的兴盛和衰败。) - 玉堂:古代翰林院,皇帝的秘书机构,象征朝廷。 3. 直作根本虑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次德先韵 二气同一根,本体浩兮渊。 可见川上逝,未发心下泉。 真机亡停息,果剥根长鲜。 定理亡将迎,尘境地自偏。 形神既外发,何者操其权。 芸芸万感通,存处元寂然。 一物一太极,不间大小年。 随处无亏缺,井居而用迁。 至人配天德,知周物之先。 学者事何事,省察于眇绵。 注解和赏析: 次德先韵:次德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先韵是指诗的前半部分押韵。 二气同一根,本体浩兮渊
释义: 在八月七日被命令上会稽途中,所经过的地方记不住很多,为了作韵语而写下的记录。 御香三日出斋庐,骑至城东下鉴湖; 在斋庐御用香三天后,从斋庐骑到城东下鉴湖。 弥望湖田连荡地,菱花面目半模糊; 放眼望去,湖田连绵不断,菱花的面容一半不清晰。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九月赴临安参加朝廷会试前,由绍兴出发时所作。当时作者正任太学博士,与同官陈亮、杨万里等同游越中胜迹。
这首诗是虞永康在河南庐居时,看到灵芝生长而写的。他首先感叹河南富贵花,人与谱姓氏。然后描述了这三株草的形貌和特性,认为它们像哲人的品格一样,不谱亦名世。接着他用“无然而致之”来形容灵芝的生长,认为它就像朝菌那样自然。最后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宇宙间无处不是实理,诚神本同机,应感不失俪。 译文: 河南的牡丹花,人们以谱姓氏来称呼它。 只有这株三株草,没有谱也出名姓。 它们的外形相似草木
寄李考功 虚灵天地心,亹亹万化机。 几形有动静,诚尽无显微。 人惟不自信,稷颜有相违。 居人惮寒暑,游子行不归。 谁知烱然存,彼物乃吾知。 圣贤吾师师
【注释】: (1)周官:指《周礼》。墓为尸:指周代的太祝,在祭祀时充当尸,即主祭人。元非:根本不是。 (2)九十年:指从周朝开始到南宋灭亡,共九十多年。雠:通仇、恨,这里指冤屈。 (3)陵■(líng yuán):指陵墓、坟墓。杂用最堪悲:指坟墓被毁,无人来拜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绍兴三年(1133)九月十五日由越州会稽赴临安途中所作,诗中追忆了周朝的太祝在祭祀时充当主祭人
死城陷阵已长休,捍虏鸠民亦漫忧。 局外闲人倚江立,全躯保室信良谋。 注释与赏析: - “死城陷阵已长休”:描述一种防御状态,城池虽破但不再继续战斗。 - “捍虏鸠民亦漫忧”:表示对百姓的担忧是多余的,因为他们已经采取了措施。 - “局外闲人倚江立”:描绘一个旁观者在江边站立的场景,可能寓意着旁观者对局势的冷静观察。 - “全躯保室信良谋”:强调保全自己和家园的重要性,以及这种策略的正确性。
诗句输出: 李参政 折赠黄香梅与八咏俱至用韵以谢 和羹心事岁寒姿,若第风标舍更谁。 谩道色轻花更艳,几成涂抹水边枝。 译文输出: 李参政赠送了黄香梅花和八首诗,都到了我手中,因此我用了韵来回应。 调和五味的和羹之心,在岁月里展现其风采。若是位列榜首,又有谁能比肩? 虽然人们认为黄色的花更加艳丽,但最终却只能成为水中的枝条,失去了原本的美丽。 关键词注释: 1. 和羹心事:调和五味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