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虽有墓为尸,细考元非墓祭仪。
九十年闲雠未复,陵■杂用最堪悲。
【注释】:
(1)周官:指《周礼》。墓为尸:指周代的太祝,在祭祀时充当尸,即主祭人。元非:根本不是。
(2)九十年:指从周朝开始到南宋灭亡,共九十多年。雠:通仇、恨,这里指冤屈。
(3)陵■(líng yuán):指陵墓、坟墓。杂用最堪悲:指坟墓被毁,无人来拜祭。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绍兴三年(1133)九月十五日由越州会稽赴临安途中所作,诗中追忆了周朝的太祝在祭祀时充当主祭人,而周代的太祝所主持的祭祀仪式,根本是模仿殷商的“尸祭”。诗人感慨于周代的祭祀仪式和殷商时代的“尸祭”一样,都是以活人的牺牲代替死者,因而感到十分悲愤,于是作了这首五言律诗,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首联两句说:“虽曰周官有墓为尸,细考元非墓祭仪。”周代虽然设有太祝,作为祭祀时的尸,但周代的祭祀仪式,根本不是模拟殷商时期的“尸祭”。诗人对周代的祭祀仪式表示了不满,并指出了周代的祭祀仪式和殷商时期的“尸祭”不同。这一联,诗人运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颔联两句说:“九十年闲雠未复,陵□杂用最堪悲。”这两句的意思是,从周朝开始到宋朝建立,已经过了九十年了,但是那些被杀害的人的冤魂并没有得到伸雪,他们的冤狱也没有得到清算。因此,对于这些被冤枉致死的人来说,他们遭受的是最大的痛苦。
尾联两句说:“其十”意思是:周朝虽有太祝这个官职,但是周代的祭祀仪式,根本不是模拟殷商时期的“尸祭”。周代的祭祀仪式和殷商时期相比,只是形式上的模仿而已。诗人认为殷商时期的“尸祭”,比周代的祭祀仪式更为可取。因此,他发出了殷商时期“尸祭”更为可取的慨叹。这一联,诗人通过比较殷商时期与周代的祭祀仪式的优劣,表达了自己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