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
注释: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 海邦气候异中州,袱被来时八月秋。 海国(指日本)气候和中原不一样;我来日本是八月的秋天。 满枕松声眠月露,夜深仍与被为仇。 整夜听着松涛声,看着月光下露水,直到深夜都与被子作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日本旅行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点明行期及目的地;第二句写初抵异国时的新鲜感受;三、四句写出旅途中的奇遇:听松涛而忘形
【注释】 八月:农历八月。七月至九月为孟秋,是秋季;十月至十二月为仲秋,是秋季中段;十一月、十二月为季冬,即冬天;正月、二月为孟春,是春季;三月、四月为仲春,是春季中段;五月、六月为季夏,是夏季;七月、八月为孟秋,是秋季。此诗写于八月七日(一说九月一日),时作者在会稽,作诗途中所经之地。 上会稽:到会稽山上。 拙于省记:不善于记忆。省记,指省视记忆。 随得随书:随意写下的诗句。 不复叙次
【注释】 ①会稽:即今浙江绍兴。②拙:差。省记,记忆。③随得随书:即随手写下。不复叙次,不按顺序。④尧眉舜目:指尧帝和舜帝的容颜。⑤墙羹:指尧帝和舜帝的德行像筑墙一般坚实,不可动摇。 【赏析】 此诗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诗人在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时,为追记所见,随得随书,不加修饰。全诗以“拙”字为韵脚,抒发了作者的感喟之情。 “越州官吏出郊迎,骑从香舆舍妙明。” 首联先点出此行的目的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次韵杨尚书:这是一首应和他人的诗作,通过“次韵”表达了对原诗的尊重和模仿。这里的“杨尚书”指代了一位具体的人物或职位,可能是某位朝廷重臣或高级官员。 2. 行玉盘中惊杜老:这句诗用“行玉盘中”形容月亮在天空中运行的样子,如同玉盘一样晶莹剔透、圆润无瑕。而“杜老”则是指杜甫,这里用来形容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且深刻,如同玉盘中的月亮般引人注目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 注释:在八月七日被命令去会稽,沿途所见所闻都写下来,但自己觉得记不全面,所以用韵语记录下来。船行途中,随处所见,随处所闻,都随手写下,没有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叙述。 次从祐阜至思崇,攒影俱分上下宫。 注释:经过佑阜到思崇,两岸的景色如同天上的云彩一样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上下分明的景象。 闻似八陵旧山水,地垂西北耸南东。 注释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 注释:八月七日,被皇帝的命令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在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被皇帝命令前往会稽的途中所作,表达了他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首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原因以及任务。接下来四句描绘了沿途的风景和感受。最后两句是对这次旅行的总结和感慨。 未到钱清四易舟,微躯兀兀任沉浮。 注释
注释:八月七日被命令到会稽,沿途所遇到的景物都记下来以作诗歌的韵语来记录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再叙次。 御香三日出斋庐,骑马至城东下鉴湖。 弥望湖田连荡地,菱花面目半模糊。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诗,全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鉴湖的情景。第一句“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交代了自己的任务和时间。第二句“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表达了自己对旅途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译文: 一天西下的雨又转晴,唤作阴晴雨不成。 早晨睡着的人浑然不觉,枝头鸣叫的声音一声声。 注释: 1. 袁都官:即唐代诗人袁滋,字子猷,号都官,晚年自署“清都先生”。他擅长写咏物诗,其诗清新淡雅,富有情趣。 2. 一天西雨又东晴:形容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下雨,一会儿晴朗。 3. 唤作阴晴雨不成:把这种变幻莫测的天气称为“阴晴雨”,但实际上它并没有真正下过雨。 4. 朝睡着人浑未觉
【注】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以记之舟中马上随得随书不复叙次:在八月七日,被朝廷命令去会稽,途中所见所闻,觉得不够记下来,于是随手记下了一些诗句。紫帏青伞杂旗旌,乌帽银挝从鼓钲。导哄略如州别驾,无人知是汉庭卿。 注释:①紫帏:紫色的帷帐。②青伞:青色的伞。③杂旗旌:杂色彩旗。④乌帽银挝:戴着黑色帽子,拿着银色的拍板。⑤导哄:领路引导。略如州别驾:就好像是州刺史。⑥汉庭卿
注释: 1. 那得闲功咏雪晴,风光自解凑诗成:那得闲功夫去吟咏雪晴的景象呢?其实风景自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自然会形成优美的诗歌。这两句诗意指大自然的美是无需人为刻意修饰的,它自有其天然的节奏和韵律。 2. 须知精粗无非易,千古人心只一声:要知道无论是精细还是粗糙,都不过是诗歌创作中的小事一桩。而千百年来人们的心声,也只不过是一句话而已。这两句诗意在强调诗歌创作的简单性和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