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月
【译文】 山峦苍翠,水流渺茫。 从山下直冲而下的瀑布,并非与山峰相撞。 整装三玄戈甲,磨砺三要锋铓。 表达意念非为其他物事,回头即见故乡风光。 好将马祖旧游之地,命名为渝州选佛场。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颂体诗,以四句、八句、十字或十字以上的偶语为形式。 山苍苍:形容山的景色苍青而高远。 水茫茫:形容水波浩瀚而迷茫。 直下是,非相当:指瀑布直泻下来,并非和山峰相撞。 整三玄戈甲,淬三要锋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大致梳理一遍,然后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再对照着诗歌内容解说为什么是这种手法。“大仙心,休莽卤”意思是“修行人的心,不要糊涂”。这是全诗的首句。“三十三,错分付”意思是“三十三天,错误地安排”。这是第二句。“细推穷在何处?只知昨日雨今日晴,而不知今日晴昨日雨”,这句的意思是:仔细一推敲
注释:修行作佛的人无数,但捏目无非是乱花。十劫的修行,也不过是为了不图打草要惊蛇罢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修行作佛的人众多,但真正能够成佛的人并不多;修行的过程漫长而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修行,就能得到解脱。诗中用“捏目”来比喻修行的过程,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修行人的艰辛。最后两句则是对诗的主题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解析】 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禅、尊、尊卑”的写法。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答案】 译文: 还没有看见那老人之前,天在上头地在下头;
注释:这位朋友的面目非常清晰,弯曲斜斜的是几根头发。只要有一次亲眼见到他,就不会被风吹雨打时的声音所迷惑。 赏析:此首偈颂赞美了一个人坚定的意志和清晰的头脑,即使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也不会迷失方向或受到外界的干扰。诗中通过对“一茎”的头发的比喻,强调了人的意志坚定和头脑清醒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注释】 作么生:做什么。是什么? 狮子当门,猛虎据坐。形容气势如虹,威风八面。 千人万人,一个半个。形容数量众多。 石火电光中,掣断黄金锁,拟议依然还蹉过。比喻虚幻,不能持久。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狮子在门前,老虎坐在座位上;成千上万的人,一个半个人都没有。这就像石头燃烧,电光一闪而过,把黄金锁都给掣断了,但计划和议论依然没有结果。这首诗以狮子、猛虎、千人万人等喻人,形象生动,富有哲理
注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占据它就像祖先一样。四界(指天地四方)的测量是无法穷尽的,应该及时耕种,等待秋天收获。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机遇,像祖先一样拥有自己的“坐具”(即座位),不浪费光阴。同时,他提醒人们要时刻关注四界的动态,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把握机遇。这种思想体现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修行观,强调了人与自然
【注释】 偈颂:唐代佛教寺院中僧人为诵经而作的韵文。 偈,即佛曲,佛教中的诵经调子。 敕:皇帝的命令。 九重天:指天上最高的九层。 琳琅:美玉。 移取:移植。 岩间:山岩间的树木。 枯树子:枯萎的树籽。 和根:和合树根。 植向:种植在……。 鹫峰:即鹫岭,传说中山峰名。 【译文】 诏书来自九天之上,墨色如同美玉般鲜亮。 将枯树的种子移植到山岩上,和它的根部一起生长在鹫峰之巅。 【赏析】
诗句:眼中物,物中眼。 译文:眼中所看到的物体,其实都蕴含了双眼的眼睛。 注释: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强调事物的本质和内在含义。眼睛是人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而“眼中物”则指的是外在的世界和现象。同时,这句话也提醒人们要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要只看到事物的表面。 赏析:此句诗表达了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要有敏锐的眼光去洞察事物的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诗句释义: 1. 外息诸缘:指放下对外界事物的执着和欲望。 2. 心行无路:指内心没有障碍,思想自由,行动自如。 3. 入得无门之门:意思是找到了进入真理或智慧之门的路径。 4. 犹较昔日三步:比较过去与现在的进步,意味着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距离真正的成就还很远。 5. 灵踪不在猿啼处:灵迹(即神迹或神秘的迹象)并不在猿猴哀鸣的地方出现。 译文: 放下对世间一切事物的贪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