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颋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主第山门起灞川,宸游风景入初年。 凤皇楼下交天仗,乌鹊桥头敞御筵。 往往花间逢彩石,时时竹里见红泉。 今朝扈跸平阳馆,不羡乘槎云汉边。 注释: 奉和:奉命作诗以和(原作“赋”,据上下文改)。 初春:初春时节。 幸:天子巡行所经的地方。 山门:指宫门。 灞川:灞水一带的河流。 宸游:皇帝出游。 风景:自然风光。 凤皇楼:凤凰楼。 交:交相辉映。 天仗:皇帝出行时仪仗队。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全诗的意思,然后结合题目要求,从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赏析即可,要注意分析具体诗句的含义,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来分析。 本题中“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彩缕人胜应制”一句中“恩赐”,指皇帝对臣子的一种赏赐;“应制”指按照帝王的旨意而作诗。所以这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的生日这一天
晓发方骞驿 传置远山蹊,龙钟蹴涧泥。 片阴常作雨,微照已生霓。 鬓发愁氛换,心情险路迷。 方知向蜀者,偏识子规啼。 译文: 早晨出发前往方骞驿,道路崎岖蜿蜒在远处的山间小径上。步履蹒跚,仿佛龙钟一般,只能一脚深陷在涧中的泥泞中前行。 阳光斜射在一片树荫下,却时常化作雨滴落下;微弱的光芒照耀着前方的路,却似乎能映出彩虹般美丽的色彩。 我的头发因忧愁而变白,心境也如同险峻的山路一般迷离不清
【注释】 三泉路:山名,在今安徽歙县西南。作:创作。三月松作花:指春天里,山上长出松树和松树开花。 春行日渐赊:春天里行走一天比一天迟。赊:晚,晚些。 竹障山鸟路:竹林像屏障一样挡着山路。障:挡住。 藤曼野人家:藤蔓像小溪一样漫过山野的人家。曼:蔓延,延伸。 透石飞梁下:穿过石板桥上的飞梁。透:通过,穿过。 寻云绝磴斜:寻找着云雾缭绕的山峰上的石阶。绝:断绝,中断。 此中谁与乐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即对诗句进行鉴赏。鉴赏诗歌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①诗歌的内容,主要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②诗歌的手法,从修辞、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抑扬顿挫、动静结合等的角度)来分析,注意从诗歌的结构、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去理解。 ③诗中重要词语的解释,要解释出该词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以及该词语所体现的情感。 ④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从诗歌的整体上把握。 ⑤诗歌的风格特点
《和黄门舅十五夜作》 闻君陌上来,歌管沸相催。 孤月连明照,千灯合暗开。 宝装游骑出,香绕看车回。 独有归闲意,春庭伴落梅。 注释:听到你从京城来到郊外小路,一路上歌声乐器喧哗不断,相互催促着赶路。只有那一轮明亮的月亮相伴,照亮了整个夜晚,而众多的灯火却在暗中闪烁着。华丽的服饰的骑兵们从远方驰来,马车在香气缭绕中缓缓行驶,仿佛在欣赏美景。我独自地思念着家乡,春天的庭院里陪伴着我的是那些飘落的梅花
【注释】: 薄暮:傍晚。戎机:军务。 【赏析】: 这首诗写边地的傍晚景色,表现了作者在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对战争生活的无奈。 首联“海外秋鹰击,霜前旅雁归”,是写景。诗人站在海边的高处远眺,只见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飞过头顶,向遥远的北方飞去;而远处的山头也出现了一抹淡淡的晚霞,太阳即将落山。此时海风吹拂着诗人的脸庞,让他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秋风,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乡愁。 颔联“边风思鞞鼓,落日惨旌麾”
彤管承师训,青圭备礼容。 孟孙家代宠,元女国朝封。 柔轨题贞顺,闲规赋肃雍。 宁知落照尽,霜吹入悲松。 注释: 彤管:红色笔,指代老师。青圭:古时候一种圆形的玉圭,用来表示礼仪。孟孙家:这里指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孟孙氏,是孔子的家族。元女:古代称女儿为“元”,元女即指公主的女儿。柔轨:温和的轨迹,比喻女子的美德。贞顺:忠诚而顺从。闲规:安静的规范。肃雍:严肃庄重。宁知:哪知道。落照
【注释】 朝闻讲艺馀——早晨听到讲解学问的声音。 晨省拜恩初——清晨去看望并表达感谢。 训胄尊庠序——教育子弟,尊崇学校。 荣亲耀里闾——光宗耀祖,使家乡光荣。 朱丹华毂送——红色车轮装饰的车,表示尊贵。 斑白绮筵舒——白色的马和彩色的帷幔装饰的车,表示隆重。 应——应当。 江上春流满——春天的江水满溢。 跃鱼——跳跃的鱼儿。 【赏析】 这首诗写常侍舒公辞别京城归乡时情景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 注释:向东望去,春天的景色让人感到怜爱,更加幸运的是遇到晴朗的日子,柳树仿佛被烟雾笼罩,显得更加迷人。 - 赏析:“东望”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春光的向往和期待,“春可怜”则透露出春天带给人的无限美好。而“更逢晴日”,则强调了在这样一个好天气里,景色变得更加迷人。最后两句中,“细草遍承回辇处”描绘了皇帝御驾回时,脚下的草地被踩得平平整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