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
下面是对《论语绝句》诗句的逐句解读: 1. 公山召子犹将往: - “公山”指公山弗扰,因叛国而被流放至费地。 - “召”表示被召见或邀请。 - “子”是孔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本人。 - “犹”表示仍然或仍旧。 - “将往”意味着将要前往某处。 2. 阳货如何却瞰亡: - “阳货”同样指的是阳货,即阳虎。 - “如何”表示方式或方法。 - “却瞰亡”意指突然之间消失了。 3. 料得用心须有异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丘何为佞乃栖栖,此语深怜及仲尼。 - 丘何为佞:指孔子为何要伪装成一种善于说话的样子。 - 乃栖栖:形容孔子非常忙碌和不安的样子。 - 此语深怜及仲尼:这种表现被深深地怜悯,甚至超过了对孔子的尊重。 - 译文:我为什么要伪装成善于言说的样子呢?这是因为我对孔子的这种表现感到深深的同情,甚至超过了对他个人的尊重。 2. 犹乃从容言疾固,胸中荡浩不容窥。: - 犹乃从容
注释: 于时:在那个时候,指孔子的时代。穷达:贫贱和显贵。何须较:何必去比较谁好谁坏呢?在我:在我自身。行藏:行事和处世。未易论:不容易说清。子路:孔子的学生之一。愠见:生气的样子。更疑力学到师门:更怀疑自己是否努力向老师学习了。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的是一个人对于人生境遇、品行修养的态度。诗中用“于时穷达何须较”表达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即不必过于在意自己的贫贱与显赫
注释:扬雄苦作艰深的言语,曹操却感叹幼妇之词。我晚些时候领悟到老师的话,已经足够了,不必再追求其他的了。 赏析: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言辞的理解和感悟。在诗中,作者首先提到了扬雄和曹操,他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中都有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然而,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无论是扬雄还是曹操,他们的作品中的语言都是艰深难懂的,这也正是他们的高明之处。
注释:我常常追忆过去后悔当初的一些事情,如今又怀念未来的一些事情。 幸运的是,我的一生都没有喜好的东西,只有对最后一句话感到满意。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人生感慨的诗歌。诗人通过回顾过去的往事和思考未来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人生没有值得留恋的东西,只有对最后一句话感到满意。这种人生观体现了他对现实的超脱和对精神的追求
绝句,一种古代汉语诗歌的形式,通常四句一首,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第一句:“若于君子能修敬,敬外无缘复有馀。” 这句的意思是,如果君子能够保持恭敬的态度,那么外在的礼节就不需要多余了。 - 第二句:“子路不思三致问,病犹尧舜果何如。” 这句表达了子路(孔子弟子)对尧舜之治的疑惑,即他们虽然被尊为圣人,但实际上他们的治理是否真正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完美。
注释:难道只是因为区区小事就非要学习别人吗?平常的一件事都不允许欺骗。 及阶及席方皆坐,犹告之曰某在斯。到了台阶和座位上,大家都坐下来,我还告诉他:“我在这里。” 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孔子教育理念的诗。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才能为榜样,而不是仅仅因为别人的地位或成就而盲目追随。他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互相尊重、信任和支持,而不是彼此欺骗和指责。这首诗通过描绘孔子的教育场景
诗句:哀公真自不寻常,虽是年饥亦较量。 译文:哀公真的与众不同,即使年景不好也尽力而为。 注释:哀公:春秋时期鲁国国君。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虽:即使。 赏析:此诗是张九成对孔子的赞扬和赞美,表达了他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孔子思想的认同
注释:一个有类痴人学着下棋,他谆谆教诲你反狐疑。我回头问旁观者,他说得非常奇怪。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个痴人教子的情景。这个痴人痴迷于下棋,对下棋有着深深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他不仅自己下棋,还谆谆教诲别人如何下棋。他的教诲充满了热情和耐心,但他的方法却让学习的人感到疑惑和困扰,甚至产生了怀疑。这种矛盾的态度使得学习者既感动又困惑,既感激又不满。 第三句突然转变了话题,转向旁观者的观察
【注释】: 谦抑从来不务争——谦抑,谦虚自抑。不务争,不争。 于人唯恐失其情——于人,对别人。唯恐,惟恐。失,失去。其,指礼义。 若于礼义愆违处——愆违,过失违背。 安得区区学面朋——区区,细小琐碎的事物。学面朋,学舌,即说客、辩士一类。 【赏析】: 此诗为《论语》之绝句。全篇四句,言人当谦虚自抑而不与人争。首句“谦抑从来不务争”点明主题。次句“于人唯恐失其情”,意在强调人应当以礼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