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成
注释:损益由人好乐间,须于情窦著防闲。 损益指得失,由人好乐间即在得失中,须于情窦著防闲指要懂得情感的节制。 鸡鸣舜蹠能分得,始向师门见一斑。 鸡鸣比喻早晨,舜蹠指舜的脚,分得是分辨,见一斑是看到了一小部分,意谓舜能够分辨是非,从一部分看出整体,开始向老师学习。 赏析:这首诗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为引子,表明了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真正懂得道理、掌握知识
注释: 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绝句:这是一首五言诗,每句都有四个字,总共20个字。 孔子颇意在斯人:孔子的意图在于寻找能够理解他的学说的人。 故尔令由去问津:因此,孔子让子路前去询问渡口的情况。 大是斯人能会意:真正的理解者能够领会孔子的真意。 会意:领会、理解的意思。 知津此语亦为真:只有真正理解孔子的人才会认为这句话是真实的。 赏析:
【注释】 1.论语 :儒家经典。2.体不勤劳谷不分:语出《论语》。3.植杖:插下手杖。4.道元来亦未闻:语出《周易》。5.担板:指打柴或挑水用的竹扁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夫劳作的诗。首句“体不勤劳谷不分”,意思是说,如果身体不劳动,那么粮食就生产不出来。“毅然植杖俯而耘”写的是农夫用双手去耕耘土地的情景。第二句“从前一向空担板”,写的是农夫过去经常空着担子回家。第三句“大道元来亦未闻”
【注释】 论语绝句: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论语”是《论语》的意思,指儒家经典之一。“仁体”是指仁义之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方”与“圆”,是两种不同的形状。“方圆”比喻仁义的两种境界,“不名”则是指仁义不可名状,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随处成形”是指仁义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初非力”是指仁义并非靠外力才能形成。“自在”表示自然、自然而然,“初非力”则强调了仁义的自然本质
参闻吾道无心语,只在当时一唯间。 多学反嗟疑子贡,望云犹隔数重关。 注解: 1. 参闻吾道无心语:我听闻了儒家的真谛,它不是通过言语表述的,而是在心中自然领悟的。 2. 只在当时一唯间:当时只有一种方式可以领悟到这个真理,那就是直觉和顿悟。"唯"在这里是表示唯一的,强调了这种领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3. 多学反嗟疑子贡:尽管我学习了很多其他的知识,但是当我真正领悟到这个真理时
要之恐惧常修省 乃是吾心所必然 注释 - 要(yào): 表示“应当”,“必须”。恐惧(kǒng),指因担心而不安。 - 常:常常,经常。修省(xiǎn):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译文 - 要总是感到恐惧,应该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 赏析 - 这是一首表达儒家思想中修身养性主题的诗。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内心世界的追求,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同时
【注释】 《论语》:“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孔子谓子路:“无以为也。”《庄子·徐无鬼》:“夫子之顾盼,丘不知其所谓矣。”主痈疽:为患痈疽的人治疗。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想避开阳虎这个祸根,结果却在路上碰到了。我说的话你并不觉得疏略,你的行动和隐居,也不是你的事。谁又能说得动孔子去治他的病呢? 这首诗是借孔子对子路说的话来讽刺阳虎。诗中“欲逃”与“遇诸涂”是矛盾
注释: 窃怪陈亢问伯鱼,子今亦有异闻乎。 译文: 窃以为陈亢(孔子的学生)问伯鱼(孔子的弟子),你今天也听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教导吗? 喜云闻一得三理,料得其他未必如。 译文: 我很高兴听到一个道理就理解了三个道理,估计其他的或许不如这个深刻。 赏析: 这首诗是孔子在回答陈亢的提问时说的一段话。孔子认为,他听到的道理只有一个,但却能够领悟到三个道理,这说明他的悟性很高,对于道理的理解很深刻
注释:孔子为何要选择无言,这种道理我怀疑可能还没有完全明白。 如果去看阴阳的运动变化之处,才能真正懂得与万物相互周旋的道理。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孔子无言态度的理解。他认为孔子之所以选择无言,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穷无尽的。而这种理解和观察事物的方法,正是他与万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 整首诗通过孔子的无言态度,展示了他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
释义: 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能三次被罢免,当时的人都恨他。从来都是那些贪婪的人,读了这首诗会羞愧吗? 注释: 1. 有道:指道德高尚的人。 2. 三见黜:三次被罢免。 3. 当时人:指当时的人们。 4. 一向贪:一向贪婪。 5. 读此:读了这首诗。 6. 愧耻何:羞愧到何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