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恺
【解析】 此词为咏物词。上片写女子绣鞋之美,下片写绣鞋之妙。 “金凤”三句,描写女子的绣鞋。金凤,即金钗头冠上的凤凰形状的装饰物,这里借指女子头上的凤钗。钩,曲柄状的器物,这里指凤凰形的钗头。绣鞋,用彩色丝线绣成的鞋,这里指女子穿的绣花鞋。湘帘,以湘竹为骨而蒙以薄纱或绸布做成的窗帘,这里指绣女所穿的窗帘。湘帘初褪,即湘帘刚被掀起的样子。纤如钩、柔如削玉,形容女子的脚纤细如钩月,柔美如削玉
湖上花,掩映绿窗纱。 曲院风摇仙子步,苏堤春醉美人家。 烂漫自交加。 堪竞赏, 开遍海棠花。 晓起一枝和露折, 午阴几树带溪斜。 十里灿晴霞。 注释:湖上的花儿,被绿窗纱掩映着。曲院里吹来的风轻轻地摇晃着仙子的步子,苏堤上的春天让美丽的人家沉醉。满园的花烂漫而美丽,就像交加在一起一样。值得一起欣赏,因为海棠花已经开遍了。早上起床时,我拿起一枝带着露水的海棠花。中午的时候
双调望江南 西湖曲十首 湖上草,漠漠复迢迢。绣陌浓铺罗绮席,香尘暗惹绿裙腰。凭遍木兰桡。 寒食近,第一映波桥。斜影铁嘶金勒动,泪痕珠送纸钱烧。着处梦魂消。 注释:湖面上长满了草,又高又远。在湖边的大路上,铺上了华丽的地毯和丝绸席子,香气四溢,吸引住行人的脚步。他们坐在船上,凭靠着木兰桨划船,欣赏着湖上的美景。 寒食节即将来临,第一座映入眼帘的是波光粼粼的桥梁。阳光斜照在桥上
《芳草渡·松陵舟中送别》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咏别离的词,此词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直抒离情。全词语言明快流畅,情感细腻真挚。 【注释】 1. 芳草渡:即吴江渡,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2. 松陵(sōng líng):地名,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 3. “吴山”二句:吴山、吴江一带水天苍翠,兰草飘香,洞庭湖水波浩渺。 4. 骊(lí)歌愁绝:形容离别时的悲伤。骊,古国名;歌,乐曲;愁绝,极其痛苦。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春天的一天里观察金鱼的生活,以及他对这些鱼儿的喜爱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第1-2句: - 摘红英美人饲金鱼:这两句是直接点明主题,即“我”在养鱼。"摘红英"可能是从花上摘下的花蕊,而"美人"则是指自己。"饲金鱼"表示照料金鱼,这是养鱼的一种常见活动。 - 晴光漏。清阴昼。风吹细縠双纹皱:描绘了清晨阳光洒落、树木阴凉的环境,以及微风轻拂水面产生的涟漪。
【解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开头两句写秋夜的凄凉,“风马儿”即指秋风中的落叶,是秋天的象征;“秋闺”是女子所住的内室,这里代指女子。“悲哉秋气夜遥遥。奈风又潇潇。雨又潇潇。”意思是:凄清的秋夜,秋风萧瑟,细雨纷飞。这两句是说:秋夜里寒意逼人,阵阵秋风吹过,阵阵小雨洒落,使本来就寂寞的秋夜更加寒冷。“欹枕孤帏,虚度可怜宵。”意思是:斜倚着枕头,孤独地躺在床上,白白地度过一个难挨的黑夜
【注释】 湖上水:指西湖。 几叶丝:几片柳叶。 鹅子:鹅卵石。 半篙烟染:半篙长的烟雾。 镜里:像镜子那样地。 翠聚:指绿色的树丛聚集在一起。 眉黛簇:眉毛好像用青黛描画的一样。 荇藻:水边生长的一种植物,这里指荷叶。 更:同“共”,“一起”。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风光的小令,作者抓住西湖美景,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首句写湖上波平风起,浪纹平静;第二句写湖面景色
【注释】: 怨王孙·春闺雪夜,和李清照韵二首 钟静香悄。酒欺花恼。疏竹轻巧,琐窗洞晓。倦倚兽炭围红。隔帘风。 撒盐萦絮弥漫处。吹春去。似把青春负。最爱玲珑,纤软仿佛轻云。共文君。 【赏析】: 《怨王孙·春闺雪夜》是一首抒写女子闺中寂寞的词作。上片写室内环境及人物心理活动;下片写室外环境及对所思之人的思念。 词人借“怨王孙”曲调抒发了深闺女子闺房内孤寂无聊的情怀。 起句“钟静香悄。酒欺花恼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分析诗句中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同时要注意诗句中重点词语的分析。 “玉楼初晚。银篝小院。着处魂消”,这三句写词人初入春闺的情景,是词人夜半醒来时所见。“玉楼”指的是雕栏玉砌的高楼,“银篝”指用银色的灯草做成的灯芯,“小院”指的是庭院,“着处”是指进入的地方,“魂消”形容词人的心神被深深地吸引而忘返了
【注释】 玉团儿:用白玉雕琢成的圆形小玩具。 咏猫(yuàn māo):以诗的形式歌咏猫。 闲时节:闲暇的时候,指悠闲自在的时侯。 香团白雪:指白色的猫儿。 爪住湘裙:形容猫儿轻巧地抓在衣裙上。湘裙,即楚楚动人的美人衣裙。 绣成双蝶:指用丝线绣成两只蝴蝶。 春来更惹人怜惜:春天来了更加惹人喜爱怜惜。 无端:无缘无故。 鱼羹:指鱼汤。 金铃:古乐器名。 乱翻鸳瓦:比喻猫儿活泼可爱,翻动屋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