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恺
【注释】 1. 嵩(sōng)台:山名,在今江苏省常熟县北。 2. 家书:指妻子的来信。 3. 缥缈(piāo miǎo):形容高远、渺茫的样子。 4. 莫釐(lí):地名,位于江苏常州附近。 5. 卿(qīnɡ):对对方的尊称。 6. 杨柳丝丝:指垂柳条随风轻轻飘荡。 7. 登楼唱和诗:即“登楼赋别”。 8. 零落:指妻子离家后音讯全无,音信断绝。 9. 荆钗(jiān chái)
【诗词原文】 偷声木兰花 · 嵩台岁暮,题家书尾,寄闺人 长江渺渺芙蓉渡。横浦重重梅岭路。万水千山。唱尽新词行路难。 海南霜雪从无信。点点偏催游子鬓。玉臂云鬟。懊恼三秋人未还。 【注释】 ①《偷声木兰花·赠张仲固编修》: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冬,当时苏轼任徐州知州。此词为酬赠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及对友人远去的惋惜之情。 ②芙蓉:荷花的美称。
【注释】 嵩台:山名。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岁暮:一年将尽的时候。题家书尾:在书信的末尾写上诗句。寄闺人:寄给闺中的妇人。 【赏析】 《偷声木兰花》是北宋词人苏东坡(苏轼)所作的一首小词,此词通过描写一个男子思念妻子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之情。全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嵩台岁暮”四句:写自己身居嵩台,却心系家中的妻子。嵩台,山名。这里指洛阳附近的嵩山。岁暮,年尾
【解析】 此词是一首咏怀诗。词的上片写主人公过访苏秦故里,感叹其“富贵徒欺妻嫂”。下片写主人公夜深苦读,自叹不如车中老人。全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选择的感慨和忧虑之情。 【答案】 ①西江月:词牌名。②过:访问,游说。③秦邦:即秦国,泛指当时的朝廷或权门。④赵印功高:赵国的印信功劳很大。⑤揣摩:暗中揣度、思考。⑥欲:将要。⑦洛阳桥:洛阳古名洛邑,位于今河南省西部,洛河在洛阳市穿城而过,因而得名
照处石泉晓镜,卷时山月帘钩。隔窗小婢侍梳头。不语暗垂红袖。 细听枝间唤妇,相随竹里登楼。布帆影漾绿杨舟。昨夜溪边泛酒。 注释:在清晨的阳光照射下,石头上的泉水如同一面明净的镜子,山中的月亮被卷起像一把精美的帘子;隔着窗子,小丫环正在为女子梳头,她没有说话,却默默地垂下了红色的袖子。 树枝间有呼唤的声音,仿佛是妻子在召唤丈夫,他们一起登上了竹林里的楼阁。船上的布帆随风摇曳,好像一条绿色的小船
【注释】: ①茶瓶儿:宋代流行的一种茶瓶。王半焽:人名。江楼:即江边高楼。留饮:挽留饮酒。岕(jiá)线:指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 ②碾玉尘:指龙井茶的嫩芽初采时的嫩绿色。月团千片:月团茶,用龙井茶叶蒸制而成,色泽如月,故称。 ③倾琼蕊:倾倒着像琼浆一样的龙井茶。色香兼擅,色香味俱佳。映入:照进。幽兰葱茜:幽雅的兰花与深红色的茶花交相辉映。 ④寒泉溅:冷泉水飞溅。乳花
【注释】: 1. 偷声木兰花:又名“木兰花慢”。词牌名,双调一百四字。上下片各有两仄韵,一平韵,前后片各三句,五句。 2. 嵩台岁暮:嵩山的冬天。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北,是道教胜地,山上多松柏,故以松柏比喻岁月。 3. 岁暮:指一年的最后。 4. 题家书尾:写在书信的最末尾。 5. 寄闺人:给女子写信。闺人:古代妇女的别称。 6. 碧桃花发:即“碧桃”开花了。 7. 离别:别离。 8. 匆匆
诗句释义: - 波动一轮声悄。水浸一天秋晓。台榭冷,佩环寒,此际知心原少。 - 波动一轮声悄:形容水面的涟漪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声音。 - 水浸一天秋晓:指清晨时分,水面被秋天的晨露或雨水浸湿。 - 台榭冷:台与榭都是古代建筑中的高台和阁楼,此处可能意味着这些建筑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冷清。 - 佩环寒:形容佩带的玉饰或金环在寂静中感到寒冷。 - 此际知心原少:在这个时刻
柳梢青·杨花 午院春深。玉楼微度,画阁低侵。 乱卷愁来,轻沾恨去,一片伤心。 飘零幽梦难寻。偏冷落、珠帘绣衾。 燕子争衔,罗衣暗惹,消息沉沉。 注释: 1. 午院春深:午后的庭院里,春天的气息愈发浓厚。 2. 玉楼微度:形容女子的居所宛如玉楼,虽然隐约可见,但只能隐约感知。 3. 画阁低侵:描绘一座精致的阁楼,被春天的美景所包围。 4. 乱卷愁来,轻沾恨去:形容春风如同乱舞的柳絮
摊破浣溪沙闺情 处处风波暗未休。晓来听雨替花忧。想到碧窗携手地,忽凝眸。 半吐樱桃开靥晕,欲眠杨柳放眉愁。懊恨一春憔悴甚,只如秋。 注释: 1. 处处风波暗未休:形容世间的困难和挫折层出不穷。 2. 晓来听雨替花忧:早晨醒来时,听到雨声为凋谢花朵担忧。 3. 想到碧窗携手地,忽凝眸:回忆起与爱人一起在绿窗下相拥的时刻,突然凝视着眼前的一切。 4. 半吐樱桃开靥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