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英
正月十六夜在鲲岛即事 曼衍的鱼龙之阵,喧嚣的鼓角之声, 将军重横海,宾客快登台。 古城墙星芒闪烁,高桅杆火光回旋。 还歌紫云曲,一泻白银堆。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夜晚在鲲岛上的景象。首两句写“鱼龙之阵”、“喧阗鼓角”,营造出节日的欢乐氛围。接着三句话,通过“重横海”、“宾客快登台”展现了节日的盛大和热闹。然后两句则描写了夜晚的美景:“古堞星芒出,高舻火射回。”最后一句则是诗人自己即兴唱歌的情景
这首诗是王之涣的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月夜闻笛次伯卿韵 月夜闻笛,长笛声声,在寂静的夜晚中哀婉地飘荡。 离人的心,如沧海上的船,漂泊不定,无法找到归宿。 孤吹长笛,仿佛水云之间,飘回遥远的故乡。 境僻绝喧籁,天寒迟熟梅。 裌衣忍深坐,清听月中来。 注释: - 月夜闻笛:在月光下听到的长笛声。 - 次伯卿韵:模仿伯卿(王之涣的朋友或同僚)的诗句风格。 - 月夜闻笛
【诗句】: 三月廿日邀同任伯卿施祓堂游曾氏园林归饮署斋即事 其七 【译文】: 三月中旬的一天,我和任伯卿、施祓堂一起游览了曾氏的园林,然后回到官舍,开始饮酒作诗。在官舍中我想象着自己像蘧庐一样简朴而清静,寄身水东,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忘却世俗之机巧,亲近鸥鹭;阅尽世情,与鸡虫为伍。小海歌是谁续写的?停云咏是绝妙之作。胜游之余的兴致仍在,再次举杯共饮。 【注释】: - 三月廿日
【解析】 本诗为杜甫的一首悼亡诗,是诗人对两个儿子在安史之乱中罹难的哀痛。此作一反一般悼亡诗悲戚凄楚的格调,以“已矣”开篇,语意沉痛,点明二侄不幸身亡的事实,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悲痛。接着诗人又进一步抒发了对孩子们的无限思念与哀伤之情,表达了自己无法接受现实的痛苦心情。 首联:已矣尚何说,因予累汝身 “已矣”,犹云“罢了”,表示无可奈何;“尚何说”,意为“还有什么可说的”,表明诗人面对残酷的现实
【注释】 (1)十月廿四日:农历十月初四。指诗人的友人王伯卿在这一天邀请他赴宴。即席:就坐饮酒。 (2)炎海:炎热的大河,这里指黄河。冰雪:指黄河两岸的冰天雪地。 (3)浑忘:全然忘记。十月天:指十月里的天气。 (4)客心:客人的心情。摇落:指秋天萧瑟的景象。 (5)人事:人世间的事情。况:何况。推迁:推移,迁移。 (6)纵饮:放开量喝。非吾愿:不是我的本意。 (7)同袍:泛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支”“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答案】 支床晻霭间。泉当茶灶泻,草近药阑删。城市喧能避,山林兴未悭。宦游嗟已久,胜事忽相关
注释: 三月二十日,我邀请任伯卿、施祓堂一同游览曾氏园林,然后返回官府。这是第9首诗的内容。 树老风霜劲,庭虚几席幽。 树老了,风吹雨打更显坚韧;庭园空荡,显得幽静深远。 耽情仍竹素,微尚托林邱。 沉迷于读书,仍然像古人一样用竹简和纸张记录下所感所想;寄托自己的情怀,如同隐居在山林中的高士一样。 何季粮馀几,张融宅自谋。 何季良的书房还有几案供人使用,张融的住宅也由他自己谋划。 平生潇洒意
腊月廿七夜宿海门 北风不降雪,海上有涛声。 竟夜震双耳,残年无限情。 三山渺何许,习坎利于贞。 坐觉扶桑晓,看予白发生。 译文: 腊月二十七日夜里在海门过夜, 北风中没有飘落的雪花,只有海浪声回荡。 整夜都震动着双耳,对逝去的年华充满感慨。 三座山峰在哪里?它们如同习坎,有利于保持内心的贞固。 醒来时太阳已高照,白发让我感到惊讶。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读懂原诗,然后逐句解释诗句的大意,并注意重点字词的意思和用法。本题要注意“帙”是书套的意思,“肥”是肥大的意思。 【答案】 译文:东岭月出时,南园客人还未回来。当筵赏景幽静美好,促坐期待着月光的清辉。书卷在风前展开,新鲜蔬菜将雨水滋养肥美。愿你经常来看我,不用匆匆离去。赏析:这是一首即兴之作,诗人与友人相约出游,游毕归宴,席间作此诗以纪其事
【诗句释义】 三月廿日邀同任伯卿施祓堂游曾氏园林归饮署斋即事 其八:在农历三月二十日,邀请任伯卿和施祓堂一起游览曾家的花园。回到住所后,就写了这首诗来记述这次游玩的经历。 【译文】 忠诚孝道的家风重,文章学识世代流传深。 一生都在攀柏泪,旷世的读书心。 真挚的朋友任伯卿,陈人中独我寻。 坐席中有施宿的人,我们相对也沉吟。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游历曾氏花园之后,对此次出游经历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