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英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寒气侵晨薄,征衣触雨凄。 - 关键词:寒气、晨薄、征衣、触雨、凄 - 注释:早晨时分,天气寒冷,寒气袭人,使人感到刺骨。穿着的衣物接触到雨水,感觉冷而湿润。 - 赏析:此句描绘了诗人在清晨出行时,感受到的寒冷和湿冷的不适感。"寒气侵晨薄"表达了清晨时分,寒气开始侵入,给人一种冷冽的感觉;"征衣触雨凄"则进一步描述了诗人身上的衣物被雨水打湿,增加了几分凄凉之感。 2.
【解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型,这类题目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做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来分析。 过耆阇寺:路过耆阇寺。耆阇寺是南朝梁萧衍所建。萧衍,字叔宝,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 黄叶声中蜡屐双,来寻初地背秋江。 穿蹊诘曲行香篆,隔树微茫见佛幢。 西笑人回尘堁梦,南朝僧老雪霜降。 六时钟磬三生路,趁听松关雨后淙。 “黄叶声”三句:在萧瑟的秋风里
【注释】 归去若不早:如果不早早地回家。归去,归家。胡为,为什么。滞淫,滞留。乍醒:忽然醒来。残夜梦,犹役隔年心:犹是做着隔年的梦。役,拘束,牵绊。故林,故居,故乡的树林。 【赏析】 《除夕》,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作品。这首诗写的是除夕之夜的所感。全诗写除夕之夕,独坐灯前,追思往事,抒发羁旅之情、乡愁之苦。 首句“归去若不早”,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归去”一词,表明作者要结束这漂泊异乡的生活
腊夜 绝域三冬暮,宁辞酒盏空。 漫看年少乐,不与故园同。 殊俗还多事,生涯独转蓬。 梅花万里外,疏放忆图穷。 注释: - 绝域:意为边远之地,形容远离家乡的地方。 - 三冬:指冬季三个季度,即冬季的三个月份。 - 宁辞酒盏空:不愿意因为喝酒而让酒杯空着。 - 漫看:随意地看待。 - 年少:年轻的时候。 - 不与故园同:不愿意和故乡的景色一样。 - 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 - 生涯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记忆“萧”等字。另外要注意以下关键字词:宦况、迢递、沧洲趣、凉生酒半醺。 【答案】 (1) 耿耿星河澹澹云,作声风叶隔墙闻; (2) 萧闲宦况秋先得,迢递乡心夜正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各项内容的含义,然后结合写作背景理解分析即可。 (1)“喜晤尹拜石即与言别”,喜晤:高兴遇到。尹拜石:名尹弼,字拜石。喜晤尹弼石,就是高兴遇到尹弼石。即:立即。言别:告别。这句说,我高兴遇到你,就要和你谈话告别了。 (2)“怀君逾浃岁,相见复相怜”,怀:思念。浃:满。两句是说:思念你,时间已经满了一年
注释: - 莫厌清贫甚,儒林幸又君。 【译文】不要嫌弃贫穷,在儒林中能有你是我的荣幸。 - 几人陈古义,吾道在斯文。 【译文】有几人能阐明古文之义理,我的道德学问都在这文字里。 - 珍重青毡席,淋漓白练裙。 【译文】珍惜这青色的坐垫,洗掉白色的练丝裙子。 - 从来饶笔墨,况对乱峰云。 【译文】从古至今都有文人墨客,何况是面对那如画般的群山云雾。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重点词语有: 怀人(怀念的人) 江海(指代朋友的家) 浃岁阔颜色(一年又一年,时间越来越久) 音书(书信) 判年(分别年) 频挥吹雨泪(频频地挥动衣袖,像在吹落秋雨般的眼泪) 忍诵停云篇(忍不住吟诵着《停云》《云》是楚辞中的一篇,相传为宋玉所作)
人日 元日到人日,他乡胜故乡。 疏花披素艳,沙岸绕微茫。 锦里残丹灶,春星带草堂。 平生为幽兴,同客未能忘。 译文: 在新年到人日这段时间内,异乡胜过故乡。 稀疏的花朵覆盖着纯白的颜色,沙滩环绕着模糊的边际。 锦里的遗迹中残留着曾经的炉灶,春夜的星光伴随着那片草堂。 我一生都在追求这样的闲适乐趣,和这些朋友共同度过的时光无法忘记。 注释: ①人日: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农历正月初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项表述中有关手法和情感的要点来分析,同时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全面理解诗意。“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篱边菊”,指菊花盛开。“乘槎”即乘木筏渡海。“一官远如客”,意思是我官职低微,就像客人一样,远离家乡。“倍思家”,意思是更加思念家人。“风雨亲朋阔,沅湘道路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