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敏政
杨村逆风通夕 杨村,地名。逆风,逆着风。通夕,整日。 译文:杨柳村里,我整日被风吹着。 注释:“杨村”即地名,“通夕”指整日。此句写诗人身在异乡,日夜被风吹拂之苦。 赏析:首句点明地点、时间,起兴。后两句承前意发展,写自己独处时的孤寂之感。 忽忽无言里,悠悠不寐中 译文:忽然之间(不知为什么),觉得没有可说的事(没有话题可谈),心里空空的,久久不能入睡。 注释:“忽忽”、“悠悠”,形容心中空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诗歌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注意从形式、技巧、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1. 赏析:此诗是陆懋成请游惠山遂酌第二泉饮听松庵次少师姚广孝留题旧韵一首。全诗四句,每两句一联,前二联写景,后二句抒情,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优美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桐梓何年盛,溪头尚有源。” - 桐梓:地名,位于四川。 - 何年盛:何时变得繁荣? - 溪头尚有源:在溪的源头还有水流。 2. “疏梅临竹岸,细麦拥茶园。” - 疏梅:指梅花稀疏地生长。 - 竹岸:竹子旁的水边。 - 细麦:颗粒较小的麦子。 - 拥茶园:围绕茶园。 3. “兴薄飞鸦去,闲便浴鹭翻。” - 兴薄:兴致不高。 - 飞鸦:黑色的鸟。 - 闲便:空闲时。
【注释】 “相公湖”,即西湖,因宋丞相吴越王钱俶曾为避地建都于此而得名。 “将军本龙种,居处化渊中”:将军是龙的传人,居住在深不见底的水潭之中。 “变态时常见,真游路不通”:时常看到水潭中的龙在变换各种形态,但真正能自由游动的地方却找不到。 “渚宫随烛显,海市向阳空”:随着蜡烛的燃烧而显得更加明亮,像幻境一样美丽;海市在阳光照射下变得虚幻缥缈。 “不是多遗爱,人争说相公”
【注释】 铧卜桥:地名。在今陕西扶风县西北二十里。 【赏析】 《先忠烈王遗迹十二咏·铧卜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5)冬,当时作者因避乱而隐居于秦州(今甘肃天水县)的石门山。此诗前四句写征召赴京时的情景,五至八句写赴京后的情况,最后一句写出京后仍念旧居,抒发了对旧居的眷恋之情。全诗语言平实朴素,感情深沉真挚,是一首纪游诗
【注】吕梁:在山西,黄河上游,为山西省的南界。洪:大水。管洪王:明朝永乐年间曾派官员来此视察治理水患。主事:主管某一项事务。 【赏析】这是一首记叙诗兼写景诗。全诗以“山形四面合,水道一支通”开篇,点明地点,并勾画了一幅雄峻的山水图画;“乱石东西岸,惊涛上下洪”描绘出一幅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江河画面;“懋迁充国用,疏凿仰神功”写出治理水患,造福人民的伟大功绩。 首联“山形四面合,水道一支通”
【注释】 过高邮湖:指过高邮湖时,即到过淮阳。淮阳是地名。盂城驿:地名,在今安徽定远县南。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人在淮阳(今河南淮阳)作客,一日早起,从盂城驿出发去游过高邮湖,一路上写下了这首《过高邮湖》。 “晓发盂城驿,人家过浅塘。”首联写舟行途中之景。“晓发”点明出游的时间。“盂城驿”,古驿站名。“人家过浅塘”,说明舟已离开江边,进入湖中。“浅塘”与“过”,构成空间的转换。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世忠庙的诗。它描述了世忠庙的历史背景和现状,以及诗人对这座庙宇的感慨和敬意。 我们看到诗句“立孤人去远,孙子更流芳”。这两句诗表达了世忠庙的历史悠久,曾经有过一位孤独的人在此留下的痕迹,而他的后代子孙继续传承着他们的荣誉。 诗句“忠节高千古,神功被一方”进一步强调了世忠庙的崇高地位和历史价值。这里的“忠节”和“神功”都是对世忠庙的赞美,表示它的忠诚和功绩已经被世人铭记。
【注释】 品秩:官职的高低。三事:指尚书、侍郎和郎中等官。 胡忠安公挽章 其一 胡忠安公挽章 其一 忠勋历五朝:忠诚功勋历经五个朝代。 衣冠存典礼:朝廷的典章礼制得以保存。 风俗被薰陶:风俗习惯受到熏陶培养。 泽国鸥盟解:像鸥鸟一样结下深厚的同盟情谊。 钧天鹤梦遥:比喻高远的理想和志向。 独留全德在,天不想风标:只有他保持了完整的德行,上天也不想改变他的风范。 【赏析】 此诗是悼念胡忠安公的挽词
【诗句释义】 渔梁坝登舟至浦口,初闻雷声饯行的人互相祝贺。 路当歙县境,水是浙江源。 竹树知道是谁家的东西,风光好似故园。 峰头上的青翠与岚气相合,石上的浪花翻飞如翻。 举桨扬帆听雷声的地方,嘉祥祯瑞感赠言。 【译文】 在渔梁坝登舟到浦口,刚一听到雷声,送别的人们就相互祝贺。 道路正当歙县境内,水就是浙江的源头。 竹林树木知道是谁家的东西,风景就像故乡一样。 峰头上的青翠和云气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