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节
诗句释义 1 问讯俞斋秋后花,重阳一霎已堪嗟。 - 问讯:向某人询问或问候。 - 俞斋:可能是指某个地方或个人的书房或住所。 - 秋后花:秋天过后的花,通常指菊花等应景花卉。 - 重阳一霎:指的是重阳节(九月九日)的一个短暂时刻。 - 堪嗟:表示遗憾或叹息。 - 佳时:美好的时光。 - 憔悴:形容因忧虑、疲劳而显得消瘦或面色不佳。 2. 佳时憔悴无人觉,只有泉明惜月华。 - 佳时:美好的时候。
【注释】 越园:指越王勾践之园,在今浙江绍兴。作画:题词。 高竹无邻遮老树:高高的竹子旁边没有其他的树来遮挡老树。 残枝何地着飞鸦:残败的树枝落在什么地方? 人才零落吾衰甚:人才纷纷凋零,我感到特别衰老、悲哀。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晚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越王勾践种的竹林图,竹子高大茂盛,遮没了周围的树木;而竹子旁边的老树却无人问津,孤零零地伫立在那里。诗人以“高竹”和“老树”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的内容: 1. 对月归作 2. 凉宵负汝去依依 3. 低逐车灯独自归 4. 清景背人浑不觉 5. 二更园露满单衣 6. 赏析 第1句:“对月归作” - 解释:诗人在月光下准备返回。 - 关键词:“对月” - 指面对月亮的情境,通常与孤独或思乡之情相关。 - “归作” - 表示准备回家的行为。 第2句:“凉宵负汝去依依” - 解释:在凉夜中,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你。 -
【注释】五月:指农历五月,即初夏时节。诸大:泛指众多的人。因循:拘泥守旧。结庐近水得长闲:在靠近水源的地方结庐而居,可以享受悠闲的生活。因循便过榴花节:因为拘泥守旧,错过了观赏石榴花开的季节。未必能寻湖上山:不一定能够找到湖边的山峰。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一首五律诗。全诗四句,每句7个字,共28个字。首句“诸大重逢鬓亦斑”中“诸”指众多的人们,“大”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表示尊敬
【注释】五月二日:即初六。雨中:雨中作诗,意谓风雨兼程。 半塘水戏珠江曲:在珠江上划船游玩。 兵事荒凉过十秋:指战乱频繁,十年过去了。 争利杀人南北一:指南方和北方争夺利益而互相残杀。 老来吟叹海绡楼:年迈之后,感叹海上的丝绸之楼上。 【赏析】《晚晴野步》,写于天启七年(1627)春,时作者正在南京任南国子监祭酒。此诗是作者在一次雨中郊游时所做,诗人面对眼前景物,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注释: 五月二日雨中感怀(节选): 张君讯有南行计,王子书来劝北廑。 毕竟一身同越鸟,三年能了故宫文。 译文: 张君告诉我他有南行的计划,王子来信劝我不要去北方。 终究还是我们两人像越鸟一样,三年后能够完成朝廷的文书任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雨中感怀自己的朋友时所创作的。首句“五月二日雨中感怀”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情境,表达了诗人在雨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两句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每句诗所包含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既要求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又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类试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附上赏析。 第一句“东南佳气郁高楼”
【注释】 五月二日:农历五月初二。 侏儒:身材矮小的人,这里比喻平庸的人。 朔:北方。 杀夺:夺取杀戮。 当前:眼下。 庭树野鸦驱宿鸟:庭院里树上的乌鸦赶走了栖息的鸟。 流离:流离失所。 【赏析】 此诗以“感怀”为题,抒写诗人在雨中对平庸者的感慨。开头两句是说:那些侏儒般的庸人依然饥寒交迫,他们正是在此时杀人夺物,作恶多端。接着写庭院里的树丛,被飞来的乌鸦赶走了栖息的鸟儿,这是多么凄凉的景象啊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偶感”“晚”,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行概括,注意要结合诗句中的重要词语进行分析理解,最后再结合注释和全诗加以分析即可。 译文: 我独自坐着,望着迟迟不落的月亮,昨夜的风露已经结上新霜了。 人生在世难得长久相聚,真让人感到缺憾遗憾,等到明天,我一定会更加痛苦地思念你啊! 赏析:
【注释】: 不持国纪日相残:指不因政治问题而相互残杀,这里反其义。 坐视民饥自爱官:只顾自己享乐,置人民于水火而不顾。 一月旱云三夜雨:形容天气变化无常。 等闲摧尽数花兰:形容连许多花木也遭到摧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愤怒的宣泄。首句“不持国纪日相残”,表达了他对当时朝政的不满,认为那些官员们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人民的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