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章
【注】 1. 文同义学联:文同,字与可,苏轼的好友,曾任湖州知州。义学联是文同在湖州时所立,意为“以义为师”。 2. 十九司徭峒人民:十九司是古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徭峒是指徭役和峒寨。这里指边远地区的人民。 3. 新学顿殊椎结俗:新学即新的教育制度,椎结是一种古代货币单位。旧俗指的是旧时的风俗习惯。这里指新学的推行使得边远地区的人民摒弃旧有的习惯。 4. 通一万里象胥文字:象胥
【诗句释义】 驮崆等村劝农亭联: “加意减租徭,十二村中,尔宅尔田,保汝儿孙常足食; 赴功烦版筑,三百里外,某山某水,守吾条约即良民。” 注释: 驮崆: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劝农亭:为官署建筑,用于劝农事、农政,后演变为官署的办公场所。 十二村:指驮崆一带十二个村庄。 尔宅尔田:你的房子和田地。 尔子尔孙:你们的儿子和孙子。 保汝儿孙常足食:保证你们的儿子和孙子经常吃上足够的食物。
【注释】 圣谕:皇帝的命令。 圣训:圣王的训诲。 伦常:伦理纲常。 业:事业,学业。 先:在……之前。 耕读:耕种和读书。 勤:勤劳。 守隘:守卫边关。 俗革歌墟:习俗改变,人民歌唱。 【赏析】 这是一首颂德的诗。首联两句写朝廷对百姓的关怀,即“圣谕”,是说朝廷命令官员们要关心百姓的生活,让他们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次联两句写老百姓对朝廷的感恩,希望官民共同努力维护国家的安宁
这首诗描绘了上林县劝农亭的美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边情的重视。 首句“地利极膏腴,十万山近绕澄江”,描绘了上林县地理环境优越,土地肥沃,周围环绕着清澈的江水。这里的“地利”指的是上林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而“十方山”则是指环绕在上林县周围的山。这一句通过描绘上林县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为下文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句“今年喜雨足田肥
【注释】: 林村:指地名,今属浙江省。雍睦八家:指当地乡里和睦的八户农家。 服先畴:服:遵循;先畴:祖先留下的规矩。 畲菑三岁:指三年内进行山林的清除整治。 断无地角累升科:意即不因土地问题而累及科考(科举考试)。地角:指偏僻的土地。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陈用光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所作。诗人以赞美的口吻描绘了当地的乡村风貌和农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首句“雍睦八家
丰农亭联 载酒遍催耕,愿无忘两字丰农,为政先劳原自近; 索绹仍合力,正难得一家和气,力田孝弟本同科。 注释: - 丰农:使农业丰收的意思。 - 为政先劳:指治理好国家,首先要勤劳。 - 索绹:用绳索捆绑。 - 和气、力田、孝弟、本同科:指家庭和睦、勤劳耕种、孝顺父母、兄弟友爱,是儒家提倡的做人标准。 赏析: 《丰农亭联》是明代诗人于慎行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期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然后根据选项来判别分析。“溯先后三百载游踪,异代同堂,能结有情香火;冠古今第一流人物,文章事业,也如无尽江山。”这两句的意思是:追溯前人后人的三百年游踪,不同时代的人们同在一堂,能结下的情谊就像有情的香烟,永不熄灭;像历代第一流的人物一样,文章事业,也如无尽的江山。 (1) “溯先后三百载”,意思是
【注释】 1. 琅琊:地名。义学:指学校。 2. 齐鲁:春秋时齐国和鲁国的合称,这里泛指齐鲁之地。 3. 四览:四方游历。 4. 州有序: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有州、郡、县三级,各有职掌,各有秩序,这里指州郡县的治理。 5. 我劝:我劝告。儒:儒家学派。设教:设立教化。 6. 三年敬业:孔子提倡“敬事”,强调要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或学业。 7. 德之门:指道德修养的大门。 【赏析】 这是一首劝诫诗
【注释】 宾州:地名,今广东阳江县。 劝农亭:古时在田间地头设亭以招集农民的场所。联句中指宾州的劝农亭。 为乡:聚居的地方。 水田:指种水稻的田地。 洫路(xù lù):田间的沟渠。 争留吾所憩(qì xiù wú suǒ qì):争抢我停留歇脚的地方。 三百六旬:即“三百有六十”,指农历一年的时间。 春晚观风:春初时节观赏风向。 秋晴喜雨:秋天晴好天气和及时降雨。 连年:连续多年。 频:屡次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本题中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考生要立足于课堂,夯实基础,增强背诵和书写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易错字:辟、渐、隅、快、邻、论、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