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惺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由杜甫所作。下面是对每句的逐字释义及注释: 自粤贼倡乱以来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老师縻饷平定无期烦惋之余忾然有作(第一句) - 粤:古代对广东一带的称呼。 - 倡乱:起兵造反。 - 今:现在。 - 七年:从某年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了七年的时间。 - 老师:指地方官员或师长。 - 縻(mi):拖延、耽搁。 - 平定无期:平定叛乱没有期限。 - 烦惋(wǎn):烦恼、失望。 -
【注释】 ①出关:指诗人从长安出发,前往边塞。②“西下”二句:说诗人由长安出潼关东去,又折向东北,到达了黄河岸边。③“一年易”三句:说旅途艰难,行李容易在途中遗失,自己就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漂泊不定。④王屋山、抱犊子:均为山西境内名山之一。⑤尸乡亭:即尸乡,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⑥岷峨:四川一带。⑦寓翁:寄居的人。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诗人由长安出发,取道河南
【诗句释义】 自粤贼倡乱以来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老师縻饷平定无期烦惋之余忾然有作 粤贼:指南岭以东的盗贼。粤,泛指南岭以南地区。倡乱:挑起事端,发动叛乱。 蔓延:到处扩散。 今已:到现在。 七年矣:已有七个年头了。 老师:官名,指主政官员。縻(mí)饷:征收赋税。縻,拴系,引申为征收。 平定无期:没有平定的日子。 烦惋(wǎn wǎn):烦恼和惋惜。 有作:有所作为,有所创作。 将军新授钺
【注释】 粤贼:指安禄山、史思明等叛乱的安史之乱。 縻(mí)饷:用钱物支付兵饷。 烦惋(wǎn):烦闷,忧愤。 忾然:愤怒的样子。 千百万:形容花费巨大。 笓(yú):同“榆”。 持人吏:指官吏。有权:有权力。 符牒(dié):古代的一种公文。 缗(mín)钱:古代征收的一种钱币。琐琐:细小繁杂的意思。 给得军储否:是否能满足军队的需要。 民生绝可怜:百姓的生活极其可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客居他乡时收到家书后的感怀之作。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解: 1. 接家书 - 接到家书(信件) 2. 客中日盼家书到 - 在客居的地方,每天都期待着家里的来信。 3. 接得家书不忍看 - 收到家书后,不忍心立即打开来看。 4. 纸尾定知言未尽 - 信的末尾一定知道还有话没有说完。 5. 墨痕疑有泪难干 - 墨迹上似乎还留有泪水的痕迹,难以擦去。 6. 困人碌碌成何事 -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养浩的《过故城》,诗中通过描述历史人物、事件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社会变革的思考。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开府威权重:开府,指官名,古代设置有开府仪同三司等职衔,用以镇抚一方。这里指的是地方官员或军事将领。威权重,表示其权力极大,影响深远。 2. 封疆计画疏:封疆,指边疆,边疆的治理。计画,指计划、谋略。这里指的是边疆的规划与策略。疏,表示简略、不详细。
【注释】 粤贼:指元朝末年在广东、广西一带活动的民族武装力量。縻饷:縻,束缚;饷,给养。縻饷平定:指把军队的粮食和物资捆绑起来平定叛乱。烦惋:烦恼怨恨。忾然:愤慨之情。有作:有所感而作,有所作而发。杀气:战争的杀伤力。王鈇:古代的一种刑具。 【赏析】 这首诗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达识帖睦迩为镇压红巾军起义所上奏疏《平盗事宜》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在756年创作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唐朝的统治仍然岌岌可危。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自粤贼倡乱以来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 —— 自从安禄山作乱以来,叛乱已经蔓延到江南地区,已经有七年的时间了。 老师縻饷平定无期烦惋之余忾然有作 —— 老师(指唐玄宗)花费了大量的军饷来平定叛乱,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让诗人感到烦恼和遗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掌握。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着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然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思想主旨,再分析手法,并据此进行赏析。 首联“自粤贼倡乱以来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老师縻饷平定无期烦惋之余忾然有作”的意思是自从粤西贼寇发动叛乱以来,蔓延到大江南北已经有七年了,可是老师的军饷却迟迟不能发放,使我万分烦恼和忧虑,我感慨之余,就写了这首诗。诗人用“自…
《瞿唐峡》 【注释】 地不此间裂:此地地势奇特,江水在这里分开。 江应无处流:江水在这里没有地方流淌。 群山开一缝:群山在这里形成了一条缝隙。 万里送孤舟:大江将一只孤独的小船送走。 石古黝如铁:石头古老黝黑犹如铁块。 潭秋腻欲油:秋天的潭面像油一样滑润。 自怜非画手:可怜自己不能作画。 窜取入双眸:偷偷地从画中取景进入自己的双眼。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三峡时所作,描写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