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锋如烈火,所至肆焚屠。
赖有雄藩耳,谁知一策无。
神昏失肝胆,恩重惜头颅。
福命苍生薄,君当恕小儒。

这首诗是杜甫在756年创作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唐朝的统治仍然岌岌可危。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自粤贼倡乱以来蔓延大江南北今已七年矣 —— 自从安禄山作乱以来,叛乱已经蔓延到江南地区,已经有七年的时间了。
老师縻饷平定无期烦惋之余忾然有作 —— 老师(指唐玄宗)花费了大量的军饷来平定叛乱,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让诗人感到烦恼和遗憾,因此产生了创作的欲望。

凶锋如烈火,所至肆焚屠 —— 叛军的凶焰犹如烈火一样炽热,他们的暴行如同野兽一般残忍。
赖有雄藩耳,谁知一策无 —— 幸好有那些强大的藩镇支持我们,但是他们却没有拿出有效的策略来对抗叛军。
神昏失肝胆,恩重惜头颅 —— 我们国家的皇帝神志不清,失去了明智的判断力,而皇帝对我们的恩情深厚,我们却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愿意去为国家做出贡献。
福命苍生薄,君当恕小儒 —— 我们的国家命运艰难,人民的生活艰苦,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应该为民众着想,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利益。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反映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即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引起人们的注意,希望朝廷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