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注释】 欲得真成佛:想得到真实成就的佛陀。真,真实;成佛,指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 无心于万物:没有杂念。 心如镜亦如:内心如同明澈的镜子一样,既像镜子,又像什么。 真智从如出:真正的智慧是从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定慧等庄严:定力和智慧都同等重要。 广演波罗蜜:广泛地演绎佛教的教义,即传授给众生。 流通十方界:使佛法流传到各个方向。 诸有不能疾:对于一切众生来说,这是无法迅速达到的。 报汝学道人
【注释】 这首诗通过比喻,讽刺了那些不识亲尊长,只看重表面的人的虚伪行径。 “诸佛与众生”:指佛教所说的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弟子,他们和佛一样平等。 “元来同一家”:原本都是一家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识亲尊长”:不认识自己的亲尊长,指不认识有道德修养的人。 “外面认假爷”:在外面认一些假冒的长辈为真长辈或真父亲。 “优昙不肯摘”:优昙钵花是佛家所喜爱的花卉,但作者却不肯去摘,意即不慕名利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释义 1. 八万四千同一理:“八万四千”指的是数字“八万四千”,表示极多的数量。“同一理”则表达了一个统一的道理或规律,即无论是多么复杂的情况,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与道理。 2. 事相差别立异名:这两句诗表明世间万物虽各有其特性和差异,但都各自拥有其独特之处和新名。这里的“事相”指的是各种具体事物或现象,而“立异名”则是指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名称或标签。
【注释】 余:我;田舍翁:乡下人,这里指僧人。世上最贫穷:指僧人生活贫困。 无一物:指没有财物。 旧时恶知识:过去不守戒律的僧人或俗人。 度作师僧:被度为和尚。 和合一处坐:一起坐下打坐念经。和合:佛教语,指佛性与烦恼相和合。 常教听大乘:经常讲解《大般若经》。大乘:佛教用语,指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根本教义的宗教派别之一,也泛指佛经所载之广大内容。 持钵:托钵乞食。 惟我一人供:只有我一个人供养
【注释】 俗务:世俗事务。作:从事,处理。内秘:内心隐秘。贪心学:贪欲之学。世上假名闻:世间虚假的名声和声誉。超然:超凡脱俗,不与尘世相混。总莫着:始终不要执着。息念:放下杂念。三界:即色界、声闻界、无色界。空:佛教用语,指事物的本质或本源。五浊:佛教用语,指世间的五种恶劣现象,即劫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见浊。法报:佛教用语,指佛法和因果报应。圆满:完满,完备。意根:佛家语,指修行者的心意
这首诗偈的翻译是:如果五蕴(即五蕴身,包括色、受、想、行、识五方面)真实存在,那么就会有一个有形有色的世界。 如果五蕴不存在,那么世界就是无形无色的。 这是因为我们被假名字(如名和相)所困扰,所以妄自认为有五蕴存在。 一旦明白了名相都是空的,事情就全部变得明白清晰了。 当心没有障碍,就可以随意穿梭于三界之中。 注释: - 五蕴:佛教术语
诗偈 我是凡夫身,乐说真如理。 为性不悭贪,常行平等施。 注释: 1. “我是凡夫身”:这里表达了诗人身为凡夫(指普通人)的身份认同。 2. “乐说真如理”:“真如理”是佛教中对真理的称呼,表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诗人乐于讲述关于真理的道理。 3. “为性不悭贪”:这里的“悭贪”指的是吝啬和小气,诗人强调自己的本性并不吝啬或贪婪。 4. “常行平等施”:“平等施”意味着公平地给予
注释:没有其他方法能超越生死轮回,前佛后佛都是一样的。 舒展开时周游遍十方世界,收起时仍然在一根毛发的尖端。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佛教中“一切皆空”的思想。前两句“更无别路超生死,前佛后佛同一般”意思是说,生死轮回是自然规律,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超越;无论前面有多少位佛陀,后面的佛陀也都一样。这里的“周流”是指周游世界,“一毛端”指的是非常细微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佛法的微妙和深邃
注释:只有一门是开不了锁的,伸缩低昂说是非。 但能宣得无生理,善巧方便亦从伊。 译文:只有一扇门是开不了锁的,它伸缩低昂地表达着是非。只要能够宣说无生之理,善巧方便也能跟随它。 赏析:此诗以佛家禅宗的“无生”之论作比喻,说明“无生”之理不可宣说,只能通过“善巧方便”来体悟和领悟。诗人用“唯有一门无钥匙”来象征禅宗的“无生”,强调了禅宗的神秘性和非直观性,同时也表达了禅宗追求真理
【注释】 1.识:指心灵。 2.不受尘:不受世俗尘埃的污染。 3.心亦不颠狂:心不失去常态,不为所动。 4.妙智:佛的智慧。 5.作心师:是心灵老师的意思。 6.名为破有王:意为破除一切有为法。 7.须臾:片刻。 8.证六度:即修习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9.动用五种香:指五根清净,熏染身心。 10.真极乐:真实而安乐的境界。 11.亦是真西方:指西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