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蕴
【注释】 1.识:指心灵。 2.不受尘:不受世俗尘埃的污染。 3.心亦不颠狂:心不失去常态,不为所动。 4.妙智:佛的智慧。 5.作心师:是心灵老师的意思。 6.名为破有王:意为破除一切有为法。 7.须臾:片刻。 8.证六度:即修习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9.动用五种香:指五根清净,熏染身心。 10.真极乐:真实而安乐的境界。 11.亦是真西方:指西方净土
【注释】 苦痛役身心,劳神觅官职。——指辛苦劳累,费尽心思去谋求官职。 暂得色毛披,拍按作瞋色。——指暂时得到官服和权柄,而内心充满愤怒和怨恨。 口口打奴兵,声声遣拔肋。——指大声呵斥手下的官吏们,让他们去执行命令,将那些心怀不满的人一一清除掉。 闻道送王老,曲亦变成直。——听到说王公要来,那些曲折迂回的计谋就要全部变为正直了。 纵令有理道,分疏亦不得。——即使自己有理,也不能随便地表达出来。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学佛作梦事,不须论地狱。 - “学佛作梦事”:比喻通过修行佛法,可以像做梦一样进入一种理想状态或境界。 - “不须论地狱”:意指通过修行,可以避免进入地狱(佛教中的一种恶行导致的悲惨境地)。 2. 天堂总越却,六识为僮仆。 - “天堂总越却”:意指通过修行可以达到一种超越天堂的境界。 - “六识为僮仆”:六识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识的感知能力
注释: 1. 欲得速成佛,只学无生忍:想要迅速成就佛陀,只需要学习无生忍这种境界。 2. 非常省心力,当时烦恼尽:这不需要很大的心力,那时的烦恼都消除了。 3. 七宝藏门开,智慧无穷尽:七种宝藏的门都打开了,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4. 广演波罗蜜,无心可鄙吝:广泛地实践菩萨道,没有任何的贪嗔痴念。 5. 只恐着有人,愚痴自不信:恐怕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愚昧且不相信自己。 赏析:
诗句释义 1 报汝世人莫痴憨: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世人,不要过于执着于世俗的欲望和妄想。"报汝"在这里是教导或告知的意思,"世人"泛指所有人或大众,"莫痴憨"即劝诫人们不要痴心妄想,不要沉迷于虚幻的事物之中。 2. 暂时权住此草庵:这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暂住在这个简陋的草屋里,表示一种隐居的生活态度。"权住"意味着暂时居住,"此草庵"则是指他临时搭建的简陋小屋。 3. 无想衣食饱暖后
【注释】 贝多叶:梵语“Budha”的音译,意为“大”。优昙花:即摩诃罗迦花(Mahasrayabuddha)。 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景象。一家:一个整体。 欢喜摘花不见果:比喻贪恋世间美好事物,却不知道其最终无法带来实际利益。 吉祥采果不观华:比喻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注重长远的发展。 缘之本来元不识:指佛教中认为万物皆有因缘生灭的道理,而人们往往对此认识不清。 法王呵之如稻麻:形容佛法广大无边
【注释】 “田舍老翁”:农村中的老人。“聚落”:村庄。这里指人,不是村落。“失却”:失去,指五官的失去。“寻访”:寻找。“旧时住处”:过去住过的家。“寂寞”:孤独。“问空王”:向佛祖请教。“总在此间”:总是在人间。“学无作”:学佛,修道。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老翁,他失去了五官的感觉,四处寻找却找不到自己的原处。于是他来到堂上向佛祖请教,希望佛祖能帮助他找到自己原来的住处。
注释:家贫没有一物,此话总从空里说,说出的话还须回归到本源,不敢违背过去的佛陀。 赏析:诗偈是佛教中的一种文体,用来解释佛理、阐述佛法的教义或修行方法。诗人通过这首诗偈表达了自己对于贫穷、物质欲望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于佛法的理解和信仰。他认为贫穷是一种常态,而物质欲望是一种束缚,因此他并不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他相信佛法是真实有效的修行方法,能够引导人们走向解脱和觉悟
注释: - 二十部经兼戒律,执相依文常受持。 - 二十部经:指的是佛教经典中的一部分。 - 戒律:即佛门戒律,是修行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 执相依文:执着于文字的字面意思。 - 常受持:常常保持。 - 生生获得有为果,随在三界无出期。 - 生生获得:不断地获得生命。 - 有为果:指世俗生活中的成果,如名誉、财富等。 - 随在三界:佛教用语,指六道轮回中的天道、人间、饿鬼道和地狱道。 -
【注释】 学道迷路人,实是可怜许:学了道家的学说,却走上了邪路,实在让人感到可怜。 被贼妄牵缠,恶缘取次与:被坏人纠缠,坏的缘分随意地给予。 有法遍娑婆,开眼看佛语:有了佛法,就可以从世间的纷扰中解脱出来,看清佛法的语言。 洗舌读经典,和经弄蛇鼠:用舌头去读经典,和经文作对,就像玩弄蛇和老鼠一样。 动念三界成,迷失当时路:动念之间,就迷失了自己本来的道路。 【赏析】 此诗是一首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