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龄
以下是《感遇》诗的逐句解释及其赏析: 1. 朱明未云满,龙火已西移: - 诗句解读:太阳尚未达到圆满的状态,而东方的龙形火焰却已经向西移动。这里运用了“朱明”和“龙火”作为象征,朱明代表太阳,象征着光明和温暖;龙火则可能代表着一种力量或激情。西移意味着这种力量正在减弱或消退。整个句子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暗示着作者对时间无情、事物易逝的感慨。 - 背景分析
这首诗是李白《感遇诗三十八首》之一,其内容如下: 赤日荡灵魂,秋水澄心胸。 览观良已久,何用谋去从。 蚍蜉享朝景,自谓百年躬。 智愚迭相笑,万古同梦梦。 西南望悬圃,光气何熊熊。 玉英无败色,灵草有鲜容。 谁能追羽驾,炼药瑶池东。 诗句解释和赏析: 1. 赤日荡灵魂,秋水澄心胸:太阳的炽热光芒似乎能洗涤心灵,秋天的水波也似乎能洗净心中的杂念
【注释】 峡中:指夔州。日:指诗人的诗兴。海外:指远离故乡的异乡,这里泛指远方、他乡。槎(chá):木筏子。崩迫:急迫。沈忧:沉重的忧愁。无涯:无边无际。出门:离开家门。愁满道:形容出门时愁思满怀。入室:进入内室,指回到家里。愁满家:形容进门时愁思满怀。骨不立:意即“心不安”,形容内心痛苦。丛菊:丛生的菊花,秋天开花。空花:比喻虚幻不实。 百年:一生,这里指人生短暂的时间。谁见赊(shē)
【注释】 《感遇》其五:神龙无尺木,反为螾蚁陵。 芳兰生匝墙,亦随萧艾零。 小人甘龊龊,安知楹与莛。 黄钟奏铿戛,反谓虫鸟鸣。 神物不可侮,侮之见精灵。 君看百丈湫,怒蛟谁能罾。 译文: 我听说神龙有能乘云的神奇能力,却反而被蚯蚓小虫践踏; 香花长在庭院四周,也随着野草一同凋谢。 那些小人总是卑躬屈膝,他们怎么会知道高大的门柱与矮小的草茎? 黄钟大吕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反而被人当作虫鸟的声音来嘲笑
【注释】 败叶:凋落的树叶。鸣:叫。号虫:秋蝉,因秋天声音凄厉而得名。吊:哀伤。秋影:秋风中的影子。默默:静默。谁与娱:有谁可以一同娱乐?忧忧:忧愁的样子。互相引:互相牵连。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无生:没有生命。志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抱遥省:怀抱着遥远的回忆。苟无:如果。繁霜:浓密的霜。苟无繁霜驱,安得腐草屏(比喻没有困难或障碍就不能实现理想):如果没有什么困难或障碍的话
【注释】 感遇:感于外界事物而触发的感想和感慨,这里指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吾生:我的生命。 天植:自然生成。 廓然:广阔无际的样子。 灵根:神灵居住的地方,比喻高洁的品格。 神明:神。 摇荡:动摇。 狂流:指急流。 风波:喻指世事的变故。 深警:深刻的警觉。 万感:千种感触。 贱贫:贫穷下贱。 易达:很容易得到。 寂寞:孤独冷落。 庶几:希望,或许。 屏形累:排除杂念,专心一意
【注】《感遇》是李白的组诗作品,共十八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流云本无阴,日昏气随变。 桂蠹非一朝,桃虫生隐患。 但见一叶秋,已知三阴晏。 如何守蚩蚩,倚伏失前算。 天运忽已移,山花亦雕换。 祸枢岂无因,徒令识者叹。 赏析: 此诗是诗人感慨时政之作,借自然现象比喻政治黑暗,抒发对时事的忧虑之情。 第一句“流云本无阴”是说天空中的流云本来没有阴暗之气。第二句“日昏气随变”则是指太阳昏暗,天气变化莫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感遇》。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动荡不安的忧虑和感慨。 首句“易填东海波,难铲太行险”描绘了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东海波涛汹涌,太行山脉险峻,象征着国家面临的艰难险阻。 接下来两句“太行方寸起,一步乃九坂”则进一步描述了国家局势的复杂性。太行山如同人的心脏,一旦发动起来,就会引发巨大的动荡。而国家的危机也如同九重天的山路,每一步都充满艰险。 第三句“锋矢日相寻
【解析】 此诗前四句写熊貙、枭獍等恶禽猛兽不自相残杀,人却要残害它们,这反映了诗人对暴虐无道之人的强烈谴责;五至八句则讽刺那些贪恋权势的儒者,他们打着仁义的旗号,招揽门徒,结党营私,干起篡夺国家政权勾当。九至十二句写《阴符》之书,其内容是“言阴阳之情状”,而作者却将此书视为不祥之兆,认为它会导致后世遭殃。十三至十六句写伤物无利,愚者乃争强,干戈未息,劝君且后亡
这首诗是杜甫的《寄徐昭法》。下面是逐句解释和赏析: 诗句解释 1. 一别精庐岁月徂:自从上次告别精庐后,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月。 2. 比来曾有宿舂无:最近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有空闲去舂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这段时间里生活的艰辛。 3. 身穷壑谷能逃忌:即使身处险境,我也能够找到躲避忌讳的方法。这里的“身穷”指的是处境困难,而“壑谷”比喻困境,“能逃忌”意味着找到了避免灾祸的方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