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中亦有日,海外亦有槎。
我生独崩迫,沈忧浩无涯。
出门愁满道,入室愁满家。
芳兰骨不立,丛菊秋空花。
万物非可悦,百年谁见赊。
如何违此性,役役随翻车。

【注释】

峡中:指夔州。日:指诗人的诗兴。海外:指远离故乡的异乡,这里泛指远方、他乡。槎(chá):木筏子。崩迫:急迫。沈忧:沉重的忧愁。无涯:无边无际。出门:离开家门。愁满道:形容出门时愁思满怀。入室:进入内室,指回到家里。愁满家:形容进门时愁思满怀。骨不立:意即“心不安”,形容内心痛苦。丛菊:丛生的菊花,秋天开花。空花:比喻虚幻不实。

百年:一生,这里指人生短暂的时间。谁见赊(shē):谁能看穿这短暂人生的真相呢?

役役:忙碌不停的样子。翻车:这里指车轮转动不停的车,也指人奔波不息。

【赏析】

《感遇》共有二十首,是一首五言律诗,写诗人在仕途上的失意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开头两句“峡中亦有日,海外亦有槎。”意思是说,在三峡之中,也有阳光普照;在遥远的海外,也能看到木筏子。诗人用“峡中”和“海外”两个相对的概念,来表现自己无论身处何处,都有一种孤独感。

第三句“我生独崩迫”,是说诗人感到人生短促,生命危在旦夕。“崩迫”二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沈忧浩无涯,出门愁满道,入室愁满家。”则是说,出门在外时,忧愁充满了道路;回到家里时,忧愁充满了整个家庭。这四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把诗人的悲苦情绪推向了高潮。

第五句“芳兰骨不立,丛菊秋空花。”则是一种象征手法。“芳兰骨”指的是诗人自己的高尚品质,而“丛菊秋空花”则是比喻自己的才华如同秋空中的花朵一样飘渺虚无。

最后两句“万物非可悦,百年谁见赊。”则是对全诗主题的一种总结。诗人用“万物”和“百年”两个相对的概念,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无奈和失望。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无法令人愉悦,而人的一生又如此短暂,谁能看清这一切呢?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沉,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