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范
【注释】 逾月走红尘:过了一个月,又回到人世间。红尘,指世俗的繁华。 生涯随处新:一生经历的地方都是新的地方。 逢人陪笑面:遇到人总是面带笑容。 接物强精神:处理事物时精神振奋。 幸遇明君:有幸遇到英明的君主。 帡幪(jiāo méng)感重臣:受到重臣恩惠的庇护。帡幪,指遮蔽、保护。 谢尧仁:感谢尧帝给予的恩德。 【赏析】 这首诗以“感恩”为题,表达了作者在官场上的感激之情。全诗语言简练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其二十一:偈颂,佛教用语,即佛语、佛意、佛说、佛典。偈,梵语音译,原指佛教的偶颂,后泛指韵文。颂,梵语音译,本义是赞颂,引申为歌颂,赞美。 倾盖:谓以车盖为掩覆之用,比喻朋友相见。 侧鞭:古代一种驱马用具,横置马颈旁,用以控制马的方向。 繁词:繁杂的言辞,此处指多情的言辞。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与友人相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
【诗句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诵读时的一种韵语。七十六首,指《大正藏》中的《七佛偈》等七十六部经典。 指天指地,徒张意气:形容徒然逞能,炫耀自己的本领和志向。徒,白白地。张,张扬。意气,意态、气概。 一棒打杀,更无巴鼻(巴鼻:即“巴鼻儿”,比喻人鼻子。打杀,打死。):形容轻而易举地将对手击败,毫不费力。 径山今日都卢放过,且要一时脑门着地:指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径山法系,今天已被都卢派所代替
注释: - 杨岐设忌,做尽鬼怪。 - 径山设忌,一无所解。 - 随分淡淡薄薄,点一杯茶,烧一炷香,谩礼三拜。 - 若谓报德酬恩,兔子吃牛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种不同的修行方式和态度。第一种是杨歧的修行方式,他做尽鬼怪的事情,似乎在追求某种外在的功德和利益,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或提升。第二种是径山的修行方式,他简单地点一杯茶、烧一炷香,然后进行简单的仪式。这种方式看似随意
【译文】 几百个禅和和尚,几十州都能看到。破破烂烂的衲衣,面朝外翻着。诸方的和尚不肯学习,甘愿与山僧一起拽木头。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二十四: 这首诗描写了禅宗的僧人。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面朝外翻着。诸方的和尚不肯学习,甘愿与山僧一起拽木头,表现出他们的生活简朴、清苦、朴素。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禅和和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生活的理解和同情。诗中没有直接表达情感,但是通过描述他们的外貌
注释: 七月八月,或凉或热。 这两句诗描述了七、八月间的天气特点,时而凉爽时而炎热,给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觉。 景色凄清,蝉声呜咽。 这两句诗描绘了夏末秋初的景色和环境氛围,给人一种凄凉和哀怨的感觉。 观音菩萨将钱买胡饼,放下手却是馒头,韶阳老人得一橛。 这四句诗描绘了一个寓言故事,观音菩萨买了胡饼却变成了馒头,而韶阳老人得到了一根橛子,寓意着世间的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充满了讽刺意味。 赏析:
【译文】 重阳节那天,我来到东篱下欣赏菊花, 听公子们欢歌笑语,也听野僧的禅谈。 【注释】 1. 九日: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2. 东篱:指菊花盛开之处。 3. 赏菊:观赏盛开的菊花。 4. 歌欢:欢乐的歌咏。 5. 公子:古代贵族子弟。 6. 事:事情、活动。 7. 淡薄:不浓稠,形容简单朴素,与“华丽”相对。 8. 野僧:隐逸的僧侣或道士。 9. 家:这里指生活
韶光逝去无法挽留,长江滚滚不停歇。 人生既老不再年少,这心未了空悠悠。 注释:韶光:美好的时光;衮衮:形容水流盛大的样子;此心:指自己的心意或心愿;悠悠:遥远,长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对永恒的追求
“初冬时节又相催,浩浩诸方炉鞴开。”注释:初冬的时节里,寒冷的气息让人感到时间在催促着什么,各地的火炉都被人们打开,准备迎接冬天的到来。 “独有径山文武火,不知煨杀几人来。”注释:唯独径山寺的武火和文火,不知道已经烧死、烤死了多少人。径山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南,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武火指的是禅宗的打坐禅修,而文火则是诵经念佛
注释:离开时满树的树木都含着忧愁,返回时看到千峰展露出笑容。 我内心对此情此景有着深深的了解,只把香炉中的香烟散发到空中。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乡归途中的心情。诗人离开家乡时,万木含愁,表达了内心的忧虑和不舍;而回到家乡时,千峰展笑,则表现出对家乡的热爱和喜悦。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既展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感情。诗中“一炉香爇散天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