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范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全诗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和提示来分析。此题要求考生逐句翻译并加以赏析。第一联“春风浩浩,春雨绵绵”,写春天的景致。诗人抓住春季气候的特征,描绘了春风和春雨的景象。“浩”指广大无边,写出春风和春雨的气势;“绵绵”是细长、连续不断的样子,写出春雨连绵的特点。第二联“花凝晓露,柳带寒烟”,写花朵上凝聚着晶莹的露水
我们来逐句分析这首诗: 1. 仰面看天,低头觑地。 -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人抬头看到天空,然后低下头看着地面的情境。这里没有明显的关键词,但我们可以联想到“仰望”和“俯视”。 2. 明眼衲僧,讨甚巴鼻。 - “明眼衲僧”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意思是有智慧、能够洞察世事的僧人。这里的“巴鼻”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需求或欲望,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满足。 3. 岂不见山前明觉寺里有个陈阇黎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一百三十一 七佛已前,无消息处有消息,那个不知。 -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没有明确迹象或者信息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迹象或信息,这种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现象让人感到困惑。这里的“无消息处”指的是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任何信息或迹象的地方,“有消息处”则是指实际上存在一些难以察觉的迹象。 - “那个不知”中的“那个”指的是那些不理解、不认识到这种现象的人。 七佛已后,有消息处无消息
【注释】 1.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唱颂。这里指禅宗的公案。公案是禅宗用以开示学人的一种方法,即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让学人解答。 2.声前句:声名在前,地位显赫。 3.量外机:比喻超越世俗之机巧。 4.明历历:形容非常清楚明白。 5.峭巍巍:形容高峻险峨。 6.举者既少:能回答的人很少。 7.见者亦稀:看到的人也很稀少。 8.抖擞多年穿破衲:抖擞多年,穿的是破衣服。意思是多年来辛勤劳作
【注释】 九日:指重阳节。 当:正值。 佳节:良节,佳节良辰。 黄花:菊花。 处处新:到处都有。 相逢:指朋友相遇。 多醉客:多是酒量不大的客人。 少见:难得遇见。 独醒人:清醒的人。 打草:比喻做事不彻底。 只要:只要。 蛇惊:毒蛇惊动。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的见闻感受,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前两句写重阳节这天,菊花盛开,遍地金黄;人们相聚赏菊,畅饮高歌
我们分析这首诗的结构和含义。 第一句“阿剌剌,横该抹。” 在蒙古语中,"阿剌剌"是"大"的意思,而"横该抹"则可能意味着"宽广"或"辽阔"。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广阔天地的感受,强调了自然界的宏大和深邃。 第二句“天何高,地何阔。” 进一步拓展了这种感受,描绘出天空的高远和大地的辽阔。这里的“天”和“地”都是抽象的概念,代表了自然和宇宙。 第三句“碧眼与黄头,徒自闹聒聒。” 这里使用了对比手法
这首诗的译文是: 前一个月,这个月,后一个月都是同一月。 为何世人都争着赏中秋节? 关键词注释: 1. 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 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诗歌形式,通常用于诵经或讲述佛理。 2. 其一百二十九 - 这是《偈颂》的第二百零九首,即第一百二十九。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前、后两月,揭示了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价值观的差异。前一个月和后一个月,虽然在时间线上是连续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偈颂一百四十一首 其一百三十二》。全诗如下: 一年十二月,只馀此一月。 此月极尽处,又见明年月。 循环既无端,何劳强分别。 译文: 一年有12个月,只剩下这一个月了。 这个月的尽头就是下一年的开始。 月亮的循环是没有结束的,为什么还要去分辨呢? 注释: - 一年十二月:一年的月份顺序是农历的十二个月。 - 只馀此一月:这一年的最后一个月。 - 此月极尽处
锦袋特制石头,铁笼包裹泥团。 现成的活计,别样的乡谈。 明眼的和尚看不穿,月光移动梅影爬上栏杆。
【解析】 1.通,流畅;活落,灵活。 2.“南泉”指六祖惠能,“提起处”指惠能的一句话:“菩提达摩一心正观,二心不正即邪僻。” 3.刈,割。 4.赏析:这首诗是颂扬惠能大师对禅宗教义的阐释和阐述。“处处通”意为处处通达。“手头活落”,意为手脑并用,运用自如。“脚下玲珑”,意为脚下轻盈灵活,无滞碍之患。“常记南泉提起处”意为常记南泉寺惠能大师的教诲:“菩提达摩一心正观,二心不正即邪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