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公恩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以及赏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出需要赏析的具体内容。本题中第一句中的“崔巍”指的是高耸,“薄云”指云层很薄;“顶上天风振海涛”的意思是:塔顶之上,阵阵凉风扑面而来,好像海浪一般汹涌
渡辽河 漠漠平沙日影低,西风一苇渡辽西。 长安怕醒深闺梦,打得黄莺不敢啼。 注释与赏析 1. 渡辽河 - 出处及作者:此诗为明代诗人杨宾所作,表达了一种对边疆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国的忧虑。 - 原文:渡辽河出关数百里,渡河日八九。小者不知名,大者此其右。发源自东北,汨汨西南走。清流可濯缨,浊或泥数斗。荡溢起波涛,触石声如吼。汎滥过平沙,汪洋十馀亩。闻道枸柳河,水坚八月后。今年天亦寒
【注释】 闻君十载戍龙江:闻,听到;君,对对方的尊称;十载,十年; 征兰梦渺茫:征,出征;兰梦,以“兰”为题材的梦;渺茫,形容遥远而难以捉摸; 此日承恩归故国:此日,这个日子;归,回到; 声华应胜畹花香:声华,声名和风采;畹,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一畹相当于三十亩地。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前两句写友人范近光十年戍守龙江,与自己久别重逢的情景。后两句写友人归朝,希望他的声名和风采超过畹香。
晓行蒲河道中 雪压征尘冷不飞,村墟处处闭柴扉。 译文:清晨沿着蒲河的道路行驶,大雪覆盖着征尘却未被吹散飘落,沿途的村落四处紧闭着柴门。 注释:1、蒲河:即今河南省卫河支流淇水,源出辉县西北太公泉,北流经卫辉、林州、汲县入卫河。 2、辉山影:指辉县南的辉山,辉山是辉县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1495米。 3、缥缈:形容轻淡而隐约的样子。双峰:两峰并立为双峰,这里指辉县南的辉山和东面的独秀峰,二峰并峙
诗句原文: 杯酒相邀强作欢,贺君不敢泪阑干。 黯然已是悲生别,况复音书一纸难。 译文注释: - 诗句注释: - 强作欢:虽然表面上勉强做出高兴的样子。 - 贺君:表示对友人的敬意或祝贺。 - 泪阑干:泪水无法抑制地流下。 - 悲生别:因离别而感到悲伤。 - 音书一纸难:形容书信难以传递,意味着消息的稀缺和沟通的困难。 - 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
诗句原文: 太和堂上正三春,把笔倾杯两意亲。毡笠羊裘心自远,知君不是等闲人。 注释: - “太和堂上”指代一个特定的场合或地点。 - “正三春”意味着这个时间点是在春天。 - “把笔倾杯两意亲”描述了一种文人间的深情交流方式,通过书写和饮酒来表达彼此的情感。 - “毡笠羊裘”指的是黎乐安穿着的服饰,象征着他的简朴和不拘泥于世俗的生活态度。 - “心自远”表达了他内心的超脱和对世事的淡然。 -
【注释】 玉玦:古代的一种玉制佩饰,形状像半块璧玉,用它作赠别之物表示情意深厚。 行旌:指使者的仪仗旗帜。大惠山:在今广西博白县东南。 嘱:托付。 榆关: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诗,表达了作者对黎乐安归国途中的关切之情。 首联以玉玦比喻为黎乐安饯行的赠礼,言其重如千斤,足以作为他归途上的精神支柱。 颔联写黎乐安即将踏上归程。“为嘱西风秋夜里,好吹清梦度榆关
【注释】 ①东辽:古县名,在今辽宁辽阳市东。 ②方书:指南朝梁人徐勉所撰《华林遍略经》。此诗作者用其内容来说明自己的归国目的。 ③没齿:一生的寿命。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诗人自越南回国时所作。诗人借方氏之口,表达自己归心似箭的心情,并表示对唐王朝的忠诚与感激。 “半生已分老东辽”,开篇点明诗人的归国原因:他已半生的光阴都在东辽消磨了(指流寓东辽,即今辽宁省辽阳市)
【解析】 “琐尾流离痛从亡”,琐尾,指战乱之年妇女的发髻用细线束成的一种形式;流离,指在战争中四处流散;痛从亡,形容战争的残酷。此句意为:我的头发被细线束住,像战乱中妇女的发髻一样;到处流亡,痛苦不堪。 “沈沙折戟战场荒”,沈沙,沉没在水中;折戟,折断的兵器。此句意为:沉没在水里的兵器,见证了战场的荒凉。 “英山岚翠琤江水,回首当年总断肠”,英山,指长江以南的山区;岚翠,指山间云雾缭绕,景色秀丽
解析: 诗句逐一释义: 1. 树杪秋红缀晓霞,西风萧瑟下芦花。 - “树杪”指的是树枝上,“秋红缀晓霞”意味着秋天的红色在晨曦中与朝霞相映成趣。这句诗描绘了秋季早晨的美丽景象。 - “西风萧瑟”形容风吹的声音和感觉,“下芦花”则可能是指风吹过芦苇丛的景象。这句诗营造了一种秋天的凄凉氛围。 2. 愁人多少关山梦,残月光中到海涯。 - “愁人”指那些忧愁的人,他们因思念或担忧而感到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