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野
诗句注释 - 紫诏: 皇帝的诏书。 - 徵黄下碧虚: 从皇宫到地方,象征着从皇权到地方的权力转移,黄是皇帝的颜色,碧空是天空的颜色。 - 棠郊人送去何如: 在棠郊(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的人送行的场景,"何如"表示如何比得上。 - 深宜我后尊三老: 深深尊敬三位年长的长者,他们可能指的是古代的贤臣或智者,如孔子等。 - 未许伊川学二疏: 没有允许我像伊川(指程颐,南宋儒学家,哲学家
寄赠洛下达三藏 携钵锡至灵山古寺,洛水边旧游诗篇 1. 曾携钵锡到灵山,古寺归来洛水边 - 描述魏野带着僧钵去灵山,归来时站在洛河边上。体现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与修行经历。 2. 新译经文传北阙,旧游诗句在西天 - 表达通过翻译佛经将佛法传入北方,而自己昔日游历的诗篇仍在西天流传。展现了文化交流与传承。 3. 炉中香想诸方施,笼里灯应数世传 - 想象炉中燃烧的香和笼中闪烁的灯火
锦川风物似蓬丘,运使诗流压九流。 五色云中题寺观,四时花里按军州。 棠郊野客空遥羡,兰省才郎称共游。 纵使谪仙今复出,难陪倡和却应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益州司理刘大著、喜与运使薛端公相遇后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相聚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既有对美景的赞美,也有对才华横溢的才子们的羡慕,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被贬谪但仍保持豪情壮志的决心
谢孙紫微同郡侯石太尉见访 谁共东郊访懒魁,一时文武尽奇才。 朱衣列到柴门住,皂纛随穿竹径来。 乍照儿童戈似雪,忽惊猿鹤鼓如雷。 眼看两地翱翔去,溪上无由更接陪。 注释: 紫微:即紫微垣,古代对帝王所居宫殿的称呼。这里指谢孙(紫微)。 同郡侯石太尉:指谢孙的同郡人、太尉(官名)石某。 懒魁:懒散的领袖人物。 文才:才华。 朱衣:古代官员的服饰颜色,此处指石太尉的官服。 柴门:用柴草编成的门户。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时要结合诗句分析,如“上知府石太尉二首”是作者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写陕城天险、茅草真风,但虎节未沾雪霜之寒,虬髭无染白霓之露,可见石太尉的清高。接着写到军中练、帐下旗,说明石太尉的功绩和才能。最后两句说在闲暇的时候,还可以游览欣赏自然景观;佐臣僚时,还可以得到一些诗作。 【答案】 译文: 陕城的地势险要,靠近黄河的岸边,茅草真风胜似暂时知晓。
【注释】 上知府石太尉二首 :题一作“赠石守”,题二作“送石守”。石守,即名不见于记载的石守信。 功名早岁立艰难,今日堪销费百般。 :功名,指仕途。早岁立艰难,意谓少年时建功立业很不容易。今日堪消费百般,意为如今已到了可以任意挥霍享受的时候了。 婢仆出来皆会乐,儿童生下便为官。 :婢仆,奴仆仆人。会,聚众。出,出去,这里指侍候主人。皆会乐,意思是都聚在一起欢乐歌舞。儿童生下便为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审清题目要求,如本题“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意,最后结合内容和思想情感答题。 本首诗前两联写孙紫微出镇时,受到同僚的称赞,后两联则写长安的景色。 【答案】 ①带掌:指受皇帝信任。②紫微:指紫微垣,古代星名。这里指孙紫微,意指他为国效力。③乐天: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当时,白居易任杭州刺史。④鹓鹭
【注释】: 1. 旌旆悠悠出陕时:指薛端公从陕西出发,车马缓缓行进。旌旆,旗子。悠悠,缓慢而从容的样子。 2. 白头人送倍依依:指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亲自来送行。 3. 蜀川:四川一带的河流。蒲芦,即芦苇。这里借指蜀地的河泽。 4. 蛮洞先惊獬豸威:指蜀地的少数民族部落,在薛端公赴任之前,就已闻其威名。獬豸(xiè zh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似麒麟,能辨别是非曲直。这里借指薛端公刚到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诗题“送紫薇孙舍人赴镇长安”,紫薇孙舍人是作者的朋友,时任紫薇舍人。全诗共四十二句,每句七字,押韵平仄协调。下面逐句解释: - 长安千古帝王城:长安,古称长安,是唐朝的都城,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之一。这里的“千古”强调了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 镇选词臣自圣情:在古代中国,皇帝经常需要选择有才能的官员来辅佐治理国家。这里的“词臣”指的是文人学士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时节初过打猎天,山河一色晓漫漫。 - “时节初过打猎天”:描述的是在初春打猎的场景,“打猎天”可能指的是打猎时天空的景象,也可能指一种特定的时间或活动。 - “山河一色晓漫漫”:描述了早晨时分,山河景色如同一幅画卷般宽广而宁静。 2. 梁王宴罢樽犹湿,谢傅诗成墨未干。 - 这两句描绘的是宴会结束之后的情景。“梁王宴罢樽犹湿”可能指的是梁代的梁武帝(萧衍)在宴会结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