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钦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十九:即《偈颂一百九十首》之第十九首。此诗的大意是:丁、于二人,见识不凡,他们能从三方面看问题,因而能够扭转乾坤,使天地颠倒。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人有高见卓识、具有非凡才能的诗句。 “丁、于二人”,指唐代诗人王维和白居易。 “见三下三”,指丁、于二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于一般人。常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丁、于却从多方面观察,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所以能“见三下三”。
【注释】 落花:指春天的落花。三月雨:指春季的雨水,这里指暮春时节。残梦:指春夜梦中的情景。五更钟:指清晨打更的人敲钟报时。声色:指音乐、色彩等。玄关:指禅宗的入门处。又一重:指重重的门扉。 【赏析】 这首《偈颂一百二十三首》的第二十二首。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首句“落花三月雨”,是说在暮春风雨中飘零的落花,像细密而轻柔的针线,将大地绣成了一幅锦绣画图。次句“残梦五更钟”,是在晨曦初露之时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一心三观,一句三玄。 曾无彼此,休分教禅。 回途复妙也,枯木岩前差路。 穷渊极流兮,海底红尘亘天。 注释如下: - 一心三观:指一心可以观照万物,即禅宗中所说的“观心”。 - 一句三玄:指一句话可以包含三种玄学思想,即禅宗中的三玄门。 - 曾无彼此:指没有主客之分。 - 休分教禅:指不要被禅宗所迷惑。 - 回途复妙也:指回到本源,返璞归真。 - 枯木岩前差路
【注释】: 乳燕(yuàn)飞华屋,梅子正香熟。 乳燕,燕子的幼小形态;华屋,华丽的房屋。 连核和皮,一咬百杂碎,元来祖意教意。 连核(hé)和皮,比喻人的身体各部分紧密相连,一触即发;百杂碎,形容各种事物混杂在一起;元来,原来;祖意教意,指祖宗的遗志和教诲。 雪瀑挂层崖,月狖啼寒木。 雪瀑,像瀑布一样飘落的雪花;月狖(yòu),一种生活在树上的动物,叫声凄厉;啼,鸟鸣。 【赏析】:
【诗句】 天不能盖,即之本无; 地不能载,弃之则在。 【译文】 天也不能覆盖,它本来就是无; 地也不能承载,它本来就存在。 【注释】 “天不能盖,即之本无”:指天空虽然宽广,却并不能覆盖一切,其本质是无形无象的,所以称为“无”。 “地不能载,弃之则在”:大地虽然坚实,却并不能承载一切,其本身也存在着,所以称为“在”。 “金刚与泥神揩背”:金刚石与泥土之神相互摩擦,一刹那就粉碎了。 【赏析】
【注释】 杜鹃啼血:形容杜鹃鸟声如血泣。 底事:为何,什么事。 匆匆:匆忙。 归到:回到家。 还似客:好像客人一样。 村村绿暗与红稀:指春天时节,村村处处都是绿树和红花。 【赏析】 这首偈颂诗写诗人在异乡的所见所感。首句“鹃啼”二字,渲染出一片凄凉哀伤的气氛;次句“苦劝归”,表现了诗人急于要回家的心情。后两句写故乡之景,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凄清,富有诗意
【释义】 撮土成金,古赵州。据人来问,直相酬。 声前有意,今谁委?门外一江春水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偈颂是一种说唱文学,在唐代极为盛行,它以韵语的形式把佛经中的偈文加以改编,并配以音乐歌唱,以适应听众的欣赏口味。这种文学形式与一般诗歌有很大的区别,其特点是:内容多是宗教色彩较浓的佛经故事,形式上则采用韵文和散文结合的方式,用口语化的词句,加上一定的音乐节奏,以便于吟诵演唱
【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的一种。 偈:即佛经中的偶语。 颂:即佛经中的赞歌。 大海:指大海无边无际,浩渺无垠。 不可斗量:无法估量,形容其体积庞大无比。 虚空:宇宙的本体,泛指一切空间。 不可尺度:无法丈量,形容其广阔无垠。 净地:清净之地,指佛教所说的清净世界或净土。 撒沙:撒布沙子,比喻破坏、污染。 烂泥:污泥浊水,比喻污秽、肮脏。 着脚:立足,比喻沾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偈颂诗
这首诗的意境是描绘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画卷,但在这美丽的自然景观中,却蕴含着深邃的佛理。 1. 第一句:“水绿山青,鹊噪鸦鸣。” - 水绿山青:这两句诗通过视觉描写,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这里的“水”指的是清澈的江水,“山”指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它们的颜色分别是绿色和青色,象征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 - 鹊噪鸦鸣:这两句诗则通过听觉描写
四月八,生悉达。 【注释】:“悉达”即悉达多,佛教传说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的法号。“生”是出生的意思;“悉达多”是释迦牟尼的法号。 九龙吐水浴金躯,云门一棒要打杀。 【注释】:“九龙吐水浴金躯”:指佛教中护法神九龙,常以吐水沐浴佛身,此乃喻佛菩萨之慈悲为心也。“云门一棒”:云门寺位于四川峨眉山,相传唐代有僧人从云门至峨眉途中曾遇一和尚挥棒,其人相貌丑陋,僧疑为魔障,后经观世音指点得知为真佛,遂悟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