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羽
经夫差庙 姑苏城畔千年木,刻作夫差庙里神。 冠盖寂寥尘满室,不知箫鼓乐何人。 注释:姑苏:苏州的别称。夫差:春秋末年吴国君主,相传曾建造姑苏台。千年木:指庙中供奉的神像,是用千年的香樟木雕刻而成。冠盖:古时候官员戴的帽子和伞盖。萧鼓:古代乐器,这里代指庙里的乐队。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全诗通过对姑苏城畔千年木刻作夫差庙神像的描述,展现了这座庙宇的历史沧桑和沧桑背后的文化内涵
注释:九月十日,即事。汉江,指长江。巴塞,指四川的巴山,又称巴蜀山,是长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重阳节过后,人们生病起不了床来;菊花枝头只剩下一枝枯菊,显得格外凄凉,无法驱散心中的忧愁。 赏析:此诗为作者在重阳节后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美景和生命易逝的感慨。首句描写了汉江的浩渺东流,以及巴山连天的壮丽景色。第二句则通过“节过重阳人病起,一枝残菊不胜愁”表达了诗人因节日过后身体不适而引发的孤独感
注释:天山在西北,居延海波涛汹涌。沙漠重重,看不见春天的景象。遥望着帝乡,肠断心伤。节旄零落,成为汉朝的臣子。 赏析:这首诗以壮丽的边塞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朝廷的思念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寒冷,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朝廷的忠诚。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初年流放夜郎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通过湘妃的故事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 译文: 舜帝想要巡视边远蛮陬,南巡并非是为了游山玩水。九座大山遮蔽白日,两位女子在沧洲哭泣。眼望楚地云彩被截,怨恨连着湘江流水。直到现在听说鼓瑟,悲伤到无法抑制。 注释: - 舜欲省蛮陬:舜帝想要巡视边远的地方,即蛮陬。 - 南巡非逸游:南巡不是为了游玩。 - 九山沈白日
【诗句释义】 圆月吐青□,萧寥天宇宽。 凝光与空□,虚寂两无端。 露重草衣湿,□□竹泉寒。 欲持高洁意,长此共林峦。 【译文】 秋夜南间寺江尚院赏月有感 圆月挂在空中,天空宽阔无边。 月光洒落,照亮了空旷的田野。 寂静中只有我们的身影,仿佛置身于仙境。 露水沾湿了衣裳,感觉寒冷刺骨。 竹林里传来清泉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 想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永远和大自然共存。 【赏析】
江上翁开门,开门向衰草。 只知愁子孙,不觉生涯老。 注释: - 江上翁(指年迈的渔夫) - 开门(打开门) - 向(面对、对着) - 衰草(枯萎的草地) - 只知(只知道) - 愁子孙(担心后代子孙) - 不觉(没有意识到) - 生涯(生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渔夫在江边看到枯萎的草地时的情景。他打开门,面对着衰败的景象,只是担心着后代子孙的命运,却未曾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晚年
《春园即事》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水隔群物远,夜深风起频。 霜中千树橘,月下五湖人。 听鹤忽忘寝,见山如得邻。 明年还到此,共看洞庭春。 1. 注释: - 水隔群物远:水面将周围的景物隔离开来,显得遥远。 - 夜深风起频:夜晚降临时,风声更加频繁地刮起。 - 霜中千树橘:在霜降时节,橘树挂满了成熟的果实。 - 月下五湖人:在月光的照耀下,五湖的景色显得格外迷人。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1) “五陵春色泛花枝”:五陵是汉代帝王的陵墓所在之地,这里借指京城长安。泛,满布。五陵之春,百花烂漫,满枝头。 (2) “心醉花前远别离”:我陶醉于花前的美景,却要与朋友远隔万里分别。 (3) “落羽耻为关右客,成名空羡里中儿”:我不愿做关西的客人,只羡慕里中那些成名的人。关右,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古称函秦。 (4) “都门雨歇愁分处
【解析】 “春日晴原野望”,首联点题,写诗人在春日晴好的日子里,来到原野上远眺。“东风吹暖气,消散人晴天。”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诗人观察的结果,也是诗人的感受。“东风吹暖气,消散入晴天”两句,写春风和煦,吹拂着大地,万物都沐浴在这温暖的春光里。诗人以“消散”来形容春风的力量之大,这既是写实,也是夸张。 颔联“渐变池塘色,欲生杨柳烟”,写春日阳光下,原野上的一切景物都在发生变化:池水渐渐融化
注释:江上的草茎已经干枯,干枯的草茎上叶子已经焦黄。那堪忍受这美好的芳意都已消失,夜夜没有寒潮。 赏析:诗人以草茎枯、叶复焦比喻人的衰老、憔悴,以没寒潮比喻人对美好事物的失望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美好事物的短暂易逝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