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表元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越城等待天亮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首句“策策虚楼竹隔明”,意思是在越城的一座空楼里,竹帘挡住了外面的光明,使得整个空间显得昏暗而寂静。这里的“策策”形容声音的细微,暗示着作者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虚楼”则给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此刻的心情。 第二句“悲来辗转向谁倾”,描述了诗人在黑暗中无法入睡的痛苦心情。他不断地辗转反侧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火后》,描绘了诗人当年在火后看火后的景色,感叹世事无常,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 译文: 当年歌酒留连处,火后来看一惘然。 傍水几家初饮马,入春三月未闻鹃。 炎凉世事残城树,歌哭人声去客船。 不是危肠拚醉得,颠狂无处著诗篇。 注释: 1. 当年歌酒留连处:指的是诗人过去经常来的地方,充满了欢歌和美酒。 2. 火后来看一惘然:火后再看,一切都变了,感到茫然无措。 3.
【注释】 1.单漕贡君:指单子舟。范君,范元长(1041—1093),字无欲,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庆历五年(1045年)进士及第,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上书论事触怒仁宗,贬知随州。后复职,为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皇祐三年(1051年),任同知礼部贡举,次年改知制诰,进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拜枢密副使。至嘉祐四年(105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文懿。有《范文正公集》。范君的诗作流传甚广
【注释】 乙亥岁:指宋代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毗陵:在今江苏镇江市北,当时为抗金前线。道中:路上。百年:一纪,一百年。百清明:清明前后共一百天。狼狈(lǒng bèi):困顿窘迫的样子。《汉书·高帝纪》:“萧何闻之,具为语相国参等曰:‘此危事也,急问之。’参等曰:‘甚,宜乎王不往。’”后以“狼狈”形容处境困难、狼狈不堪。又因“百清”(百日)与“兵”谐音,故此处借“兵”代指战争。又
杭城风雨中简子昂 五月钱塘风雨秋,怀人频倚面山楼。 云收树色遥成海,水学江声暗入沟。 一斗尽输无事饮,千金不买辟寒裘。 自怜寂寞无玄学,车马门前过似流。 注释: 1. 五月:指农历五月,这个时候钱塘(今杭州)天气多变,有秋风之意。 2. 风雨秋:形容天气恶劣,如同秋天的风雨。 3. 面山楼:即面对山的楼阁,可能是作者居住的地方。 4. 云收树色遥成海:描述云雾散去后,远处的树木和天空连成一片
诗句 百年访古此徘徊,更上山椒扫草莱。 一脔地腴胡马瞰,数围天险化龙开。 时闻营籍传谣曲,谁见禅宫离劫灰。 李白不生王谢歇,西风日落凤皇台。 译文 在百年的寻访中,我在这里徘徊,再次攀登到山巅,清理草丛和碎石。 一块肥沃的土地展现在面前,远处的胡人骑兵俯瞰着,多次围困的天险逐渐被开启。 时不时传来关于军营的歌谣,谁知道那座禅寺已经经历了劫难化为灰烬。 如果李白没有出生在王、谢那样的家族
《林村寒食》 出门杨柳碧依依,木笔花开客未归。 市远无饧供熟食,村深有纻试生衣。 寒沙犬逐游鞍吠,落日鸦衔祭肉飞。 闻说旧时春赛罢,家家鼓笛醉成围。 【注释】 ①林村:古村落名。②木笔花:即山茶花。③饧:麦芽糖。④纻(zhù):一种细绢。⑤猎猎:形容风吹草动的声音。⑥“寒沙”句:写村中狗追逐游骑声和乌鸦衔祭品飞走的景象。⑦春赛:春祀,春祭。⑧家家:处处,到处。⑨鼓笛:吹奏乐器。⑩醉成围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岭云尽处是台州 - 这句话描绘了从山岭到尽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台州地区的遥远和美丽。 2. 有个诗翁住下头 - 这里提到有位诗人居住在台州,表明诗人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开始了他的生活和创作。 3. 不寄一书春又晚 - 诗人没有寄出一封信,因为春天已经过去,意味着他想要表达的情感或信息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或传递。 4. 相思百里水空流 -
【注释】 史亨父:即史可法,明末清初著名民族英雄。 婵娟:月色皎洁貌。 补衲有衣曾礼佛:指史可法曾为僧,以补衲为业。 吞舟:大鱼,比喻力量之大。 【赏析】 《史亨父挽诗》是明末清初诗人史可法的一首诗。史可法字宪之,江南常熟人,抗清义军“扬州十日”,后被清廷杀害。这首诗表达了对史可法的深切怀念。 首联写史可法非寿资,却胜几男儿。“非寿资”意谓非长寿之人,“几男儿”意谓有几许男子汉气概。“清怀”句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三窟壶的外形和特点。 “何处寻三窟”,意思是问:在哪里可以找到这样三个洞?这是对三窟壶外观形象的赞美。三窟壶,形状像海中之鱼,有头、腹、尾三处窟穴。 “端来寄一壶”,意思是说:拿来装在壶里给我吧!这是对三窟壶用途的描绘。 “岩根接沧海”,意思是说:岩石的根基与大海相接。这是写三窟壶的底部形态。 “云杪挂浮图”,意思是说:云边悬挂着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