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表元
诗句原文: 小横欲尽大横来,万壑千岩汹涌开。 闻道洞天深几许,紫云深处有楼台。 注释解释: - 小横(地名):此处指代小横山的地理特征或景观。 - 欲尽:形容小横山逐渐消失,大横山开始出现的景象。 - 大横来:形容大横山的雄伟壮观,与小横山形成鲜明对比。 - 万壑千岩:形容山谷众多,岩石众多,形象地描述了四明山的地形特点。 - 汹涌开:形容群山之间水势汹涌澎湃,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
【注释】: 1、莽广溪:山名。 2、怪石惊湍(quán )吼不休:指莽广溪中怪石多,水声大得惊人。 3、时:常,时时。 4、岩客:山中的游人。 5、寒牛:饮牛。 6、明州:今浙江宁波市。 7、浸作琉璃万顷秋:意思是说,这清冽甘甜的水流,滋润着整个明州大地,像万顷琉璃那样灿烂晶莹。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在宁波期间。诗人从四明山上下来,来到江口镇,看到一条清澈碧绿的大河蜿蜒曲折地流过
【注释】 梁楷:宋代画家,擅画人物。 耸:仰。 脰:脖子。攒:聚积。 蹄:马的脚。 驻:停留。 毡衣韦帽:以毡为衣,用丝织成带子的帽子。 白漫漫:洁白无际。 祇应:只应。田舍骑牛者:指在乡村放牧的人。 踏雪寒:踩着雪花而感到寒冷。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通过描写画中的人物形象来展现画面内容和意境。首句写骑马者昂头挺胸,四蹄攒集在鞍上;颈下系着毡衣,头上戴着用丝织成的帽子,身穿素净的衣服
注释: 寒风萧萧地吹着,仿佛在提醒人们霜雪丛生。兄弟们当年志向相同,现在虽然天各一方,但彼此心意依然相通。我们仍然生活在太平盛世,不必担心什么。即使如此,也要保持沉着冷静地度过这漫长的秋夜。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借写景抒发感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首句描绘了寒冷的天气和纷飞的雪花,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生活状况的满足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注释】 戊戌:清光绪十五年。杭邸:杭州的府邸,即杭州城西吴山上的行宫。思乡处处只愁生:处处都思念家乡。愁生:忧愁产生。 马婆巷:在今浙江省杭州市旧城区。 【赏析】 “思乡处处只愁生”,“处处”二字说明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无限感慨,“愁”字则表明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不安,这种痛苦与不安来自国家和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也来自朝廷的腐败。 清明时节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日子,而此时又恰逢江南春游的好时光
【注释】 ①洞深烟树:指山中幽深的岩洞,洞口四周有浓密的树木。 ②只采灵苗:只采摘那些生长得特别快且形态奇特的幼苗。 ③采薪:砍柴。 ④闻着踪由:“闻着”即“听到”,意谓听见什么声音。“踪由”即“踪迹”,“由”是助动词,无实际意义。 ⑤莫有姓韩人;莫,不要;姓韩,这里指韩姓之人。 ⑥相逢:相遇。 ⑦赏析:这首诗以“四明山”为背景,写一个韩姓人在山上采药的情景。前两句写他采的是灵苗,不采柴火
【注释】 伏生:汉文帝时,伏生曾传《尚书》给晁错学习,后因晁错被杀,伏生便绝食而死。何用:为什么?乃翁:你的父亲。一语:一句话。 【赏析】 此诗为题画诗。诗中借伏生授书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于封建时代“愚忠”观念的批判态度。全诗语言平易,但含义深厚,耐人寻味。 首两句是说,白发老翁虽已死去,但他的精神却永存。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他生前,有子女为他传经解经,让他得以传授知识,所以
注释:铜山寺口,铜山寺口,地名;初见梅花,初次见到梅花;书寄何则颜二首,写给何则颜的两首诗;沙疏石瘦,沙石稀疏,山势瘦削;水涓涓,水声淙淙;折得梅花二年,折下梅花两年时间;更与何人说潇洒,更没有谁能与我共谈潇洒之情;香中行坐水中眠,在花香弥漫的山水之间行走,坐着,躺着都能入梦。 赏析:此诗写于作者任黄州通判期间。诗题一作《赠何师成》,是一首咏梅诗。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铜山寺口冬景的特点。“铜山”
【注释】 雁飞不断楚天长:雁南飞到南方去,而楚天是北方的天空。 云路霜林级级黄:指秋天的景色。云路,云朵的路;霜林,树叶上的霜。 何处人烟有墟落:哪里还有人家居住的地方呢? 北风高垄散牛羊:北风吹过高高的田垄,使牛羊四处散开。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作者以雁南飞和北风吹拂为线索,描写了四明山中枫树坑的秋景。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辽阔的秋野图:大雁排成“一”字飞行,一直向南飞到天涯尽头
注释与赏析: 江南江北路漫漫,七十九翁能往还。 江南和江北的路都是漫长难行的,但有七十多岁的老头还能往返于两地之间。 今代贵人容易识,卧龙不在草庐间。 现在的达官显贵很容易就能识别出来,诸葛亮的才能并不在南阳草庐之中。 江南江北路漫漫,七十九翁能往还。 江南和江北的路都是漫长难行的,但有七十多岁的老头还能往返于两地之间。 此句是说,江南和江北的路都是漫长而曲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