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鏊
这首诗是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白主事回南京任职的祝福。以下是逐句解释: 1. 采菱江上忆曾经,百里人传聚德星。 - "采菱江上":指诗人在江南采菱时的情景,可能是在一个风景优美的湖泊或河流旁。 - "忆曾经":回忆起过去的时光。 - "百里人传聚德星":百里之内的人都在谈论他(白主事),称他为聚德星,意思是他的德行和声望很高,如同星星一样璀璨。 2. 报政三年还过阙,闻诗一月正趋庭。 -
【注释】: 一冬天气暖如春,雪到春来见却频。 令敚东皇增料峭,冻含西岳献嶙峋。 郊原润洽晴为雨,窗户虚明夜向晨。 三白丰年称上瑞,如何宫柳漫含颦。 【译文】: 一年冬末春天来了,雪又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 寒风凛冽的东风吹来了料峭的春寒,冻土中长出了参差不齐的山石。 郊原一片生机勃勃,晴空万里竟像阴天一样。 窗户敞开,夜晚也能见到星光闪烁,如同黎明时分。 丰收的年景,被人们称为吉祥之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再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作答。“送严太守永浚知西安”一句是首联,意思是:刚刚送走严太守,你将前往西安任职。“五马初分竹使符”,意思是:朝廷派出的使者刚到西安,还没有来得及分配任务,就接到了调任的命令。“西安风物尚西都”,意思是:西安的山水风光还和长安一样。“三秦子弟为编户”,“四塞河山入版图”
【注释】 匏庵:即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北宋诗人。白集:指苏轼的《东坡先生文集》。七十六:苏轼生年(1037年)时,其祖苏洵已64岁,其父苏序62岁,故说七十六。何曾一日没诗章: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一生创作颇丰。此句谓其一生从未间断过写作诗歌。堪师我:苏轼以文章、诗词、书画、书法等艺术成就为世人所景仰。转觉:感到。政事:指政治才能和政绩。传闻:传说,传言。尚在杭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译文、注释和赏析。 1. 诗句注释: - 北来作镇重才猷:指某人因才华出众而被朝廷派遣到边远地区担任重要职务。 - 齐鲁权兼坐上游:指在山东地区拥有很高的权力与声望。 - 官职朝廷犹耳目:比喻其官职如耳目一样,时刻关注着朝廷的消息。 - 地形中国是咽喉:形容该地地理位置险要,控制着国家的重要通道。 - 搴帷尚记来时面:回忆起自己到达临清时的场景。 - 借箸应烦席上筹
【注释】 玉堂:指中书省。退直:退朝,指上朝之后。晏春:春天。杜若:一种香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周公瑾:周邦彦的朋友,字美叔,曾任江东安抚使兼都统制。邴曼容:邴原,字曼容,汉末清节之士,官至尚书左丞。渭阳云树:《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与妻子寄居霸陵山下,其妻曰:“我闻孟公田,曾梦见先人,今君当见之。”鸿曰:“四时代谢,早晚当归耳!”后鸿与妻同往霸陵山,寻访旧梦所处之地,但只见白鹿在山间徘徊而已
《奉和匏庵读白集二首其一》是明代王鏊创作的一首诗,通过赞美诗人的诗歌才能,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对诗人才华的认可。 诗的第一句“觅句年来无一长”,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诗歌创作的反思。诗人认为自己在诗歌创作上没有取得任何成就,这既是对自己的批评也是对自己努力的鞭策。这种自我批评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 第二句“日携白集嗅馀香”,描绘了诗人每日研读白集的情景
诗句: - 平生翰苑诗书腹,此日野人藜苋肠。 译文: - 一生在朝廷翰林院里,饱读诗书、吟咏作对;现在却像野人一样,只吃藜蒿和野菜。 注释: - 翰苑:指朝廷的翰林院,是文人墨客聚居的地方。 - 此日野人藜苋肠:指如今身处荒野,与朝廷文人相比,生活简陋。 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从宫廷文人到荒野农夫的生活转变。从“平生翰苑诗书腹”可以看出诗人曾经在朝廷翰林院中,享受着诗书的熏陶和荣耀
送白进士金归省 才思澜翻涌若潮,青年头角见嶕峣。 一门袍笏还追李,八叶箕裘正媲萧。 发轫早收仙桂籍,过家还下采菱桥。 荣归况是江南乐,不用临岐赠柳条。 注释: 1. 才思澜翻涌若潮:才思如波澜汹涌般涌动。 2. 嶕峣:高峻、雄伟。 3. 一门:指一家人或家族。袍笏:古代官员的服饰。 4. 李:李膺,东汉时期的名士,以正直闻名于时。 5. 八叶箕裘:指世代相传的家风。 6. 发轫:比喻开始,起航。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诗。“平生高义想穹窿”是说张叔亨的为人高洁,胸怀坦荡。“京邸年来会面重”是回忆二人在京时相识相知的情形,两人关系亲密,见面机会很多。“清论坐中消客气,威棱行处慑妖踪”是说张叔亨在座上谈论国事,不卑不亢,凛然不可侵犯;行走在民间,威风凛凛,使邪恶之徒望风披靡。“泷江行李来时路,僰道音书到日封”是写张叔亨赴任云南时的路途和所带行李,以及他到达云南后与家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