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注释】 三山:即三山矶,在江西九江。碧江:指长江。丘□(jiāo):指庐山,山名。友生:朋友。草榻、芳尊:都是借指宴饮的场所。浮云疏雨:形容天气晴朗。不胜情:指感情深厚,难以表达。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与陈山人相别之后又相聚,故作此诗以赠。首二句写离别时的情景。诗人从九江出发,经过三山矶,来到庐山脚下。他看到一条碧绿的江水横贯全境,便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去拜访老朋友陈山人
【解析】 “沙堤杨柳绿阴凉”句:在堤岸的杨柳下,绿树掩映,阳光斜射,一片荫凉。“沙堤”即沙堤河,是当时扬州城西的主要河道。“杨”即柳。此句描绘了作者在春日踏青时见到的一幅美丽图画。“倾盖华堂尽几觞”句:诗人和友人在华堂畅饮,酒过三巡,宾主尽欢。“倾盖”“华堂”都是指宴会场所,“樽”是酒杯,“觞”是小杯子。“倾盖”出自汉乐府《箜篌谣》“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意为朋友来访
【诗句注释】 1. 发南康: 发,出发的意思;南康,即今江西星子县。 2. 渡鄱阳湖: 鄱阳湖水系大江支流之一,在今江西省北部。 3. 阻风: 受阻于风浪,不能继续航行。 4. 西风湖口: 指鄱阳湖水流入长江的河口处,因风起时水势汹涌而得名。 5. 独倚篷窗: 独自靠在船篷上窗户旁。 6. 渺冥: 无边无际的样子。 7. 秋涛千里色: 秋天的波浪波涛滚滚,远达千里之遥,颜色苍茫。 8. 宫亭:
第一首 瓦窑桥下有茅屋,里面放着骊珠照车光。 闭户读书无俗虑,蓬蒿三尺坐清凉。 注释:瓦窑桥——地名,在洛阳。骊珠——珍珠。骊山出产的名贵珍珠,这里泛指李茂才兄弟的才能。函——匣子。骊珠照乘光——形容李茂才兄弟的才能像骊山产的珍珠一样珍贵,可以照亮车子,比喻其才智卓越、德才兼备。 赏析:此诗赞美李茂才兄弟的才智和品德,他们才华出众,德行高洁,犹如骊山产的瑰宝般璀璨夺目
雪巾送别黄氏诸子北上二首 送君北上黄金台,淮水征航晓日开。 今夜飘零何处泊,竹西亭畔笛声哀。 注释:这是一首送别诗,李英用雪巾作象征,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了淮水征航的景象,以及诗人在竹西亭畔吹奏笛子的哀婉之情。整首诗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和对未来的期待。 赏析:这首诗是明代李英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中的两首。第一首主要描绘了送别的情景,通过“送君北上黄金台”等意象
【注释】 思家曲:即《别时花》。四首:《别时花》原为五言诗,这里作者自作四首七言诗。迢递(tiáo dì):远而难通的意思。尚隔巫山十二峰:还隔着十二座巫山,以喻距离遥远。巫山:在四川、湖北、陕西交界处。芙蓉:荷花的别名。秋色散芙蓉:秋天的景色如同散布的芙蓉花一般美丽。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贞元四年(788)从长安返回洛阳后所作。当时他正宦游于东都洛阳,与家人久别,因而写下了此诗。
日出扶桑四望宽,提筐跣足蹑云端。 山中采药归当午,又踏芒鞋访二难。 注释: -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早上太阳初升时,站在高高的扶桑山顶上,四周视野极为开阔的景象。 - “提筐”指的是诗人提着一个装有草药的筐子,“跣足”则表示他赤脚行走,“蹑云端”形容他在云层之上行走。 - “山中采药归当午”,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采药过程,以及中午时分回家的情景。 - “又踏芒鞋访二难”
注释:在津亭我赠柳条折,挂席东风渡海去。分别后沧波遥相望,双鱼须寄鹤楼人。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周氏诸君子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和祝福。首句“津亭折赠柳条新”中的津亭是指送别之地,折赠柳条新则意味着赠送的礼物是新柳枝,寓意着友谊的长久。第二句“挂席东风度海滨”中的挂席是指扬帆远航,东风度海滨则意味着乘着东风扬帆出海,象征着离别后的生活充满希望。第三句“别后沧波遥引望
【注释】 惊蛰:春分后第三个庚日。古代以春分后15天为一节气,每节气30日,共三百六十日为一年,故称“三百六十日为一岁”。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大约在公历3月5-6日之间。元符二年(1099)二月十二日至三月七日为惊蛰。 菊英:菊花的花蒂,即花蕾。 淹留:停留。酬:报答、酬劳。泛指饮酒作乐。 酩酊(minting):酒醉貌;大醉貌。 浮生:人生,世俗生活。 【赏析】 《惊蛰雨无晴,追欢泛菊英
答黄悦可见寄 故人久别益凄其,谁遣瑶华慰所思。 丹凤城头不堪望,五陵春早滞归期。 注释与译文: - “日南天尽粤王台”:日南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而“粤王台”则是指历史上的广州南越王赵眘的墓园,象征着南方的辽阔和历史。 - “犹得飞书远寄来”:尽管身处远方,诗人仍能通过信件与朋友交流,表达了书信带来的慰藉作用。 - “何事关山八千里”:暗示着距离之遥,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