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闿运
诗句如下: 十二桥边树,枯薪尚有根。 此句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的景色,桥边的树木虽然枯萎,但它们的根部依然坚固,象征着生命力的延续。 西风乱芦叶,孤月出关门。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西风吹过芦苇,叶子翻飞;而当月亮升起时,它的光芒透过关隘,照亮了整个夜晚。 跸道悲龙过,寒塘独鸟喧。 这句话描绘了皇帝出行时的盛大场面,以及诗人在路边听到的鸟儿叫声
诗句解析与译文- 南苑依依柳:这一句描绘了秋天时南苑的景色,柳树随风摇摆,显得格外凄凉。"南苑"是皇家园林,"依依"则形容柳树枝叶随风轻摆的样子。 - 犹能送客骖:虽然秋风凛冽,但柳树依旧在送别行人。这里的"骖"指的是坐骑,诗人可能正在骑马旅行,而柳树似乎也在陪伴着他。 - 微生天意惜:诗人感叹自己的生命短暂,就像柳树一样,都受到自然的珍惜和保护。"微生"是对诗人自身的谦称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全诗的意思,根据题目的要求,抓住关键字词来分析其内容、语言及手法特点。“自京赴济南”,点出地点;“秋兴”二字总括全诗主旨,即秋日的感触和思绪。首联是说诗人从京城到济南途中经过官桥。颔联写河水荡漾着白色波纹,山色倒映在水天一色之中,呈现出一种苍翠的颜色。颈联写晚收时节,麦子已经收获完毕,农民们辛苦种植的庄稼被积水浸泡而变得臭腥不堪
上海客舍晓坐听雨 久别江南雨,春声似故山。 市喧贪晓静,舶散待潮还。 楚俗余珠履,禽言效越蛮。 晨门莫相访,即此闭柴关。 译文: 久别重逢时,江南的雨又开始下了,春意盎然的声音好像回到了故乡的山上。城市的喧嚣让人更加珍惜清晨的宁静,船只分散等待潮水的到来。楚地的风俗习惯中,人们还会穿上像珍珠一样的鞋子,鸟儿们也会学着越族人的语言。清晨的大门不要被打扰,我就要在这里关上柴门了。 注释: 1.
注释 齐河道中雪行偶作:在齐国的河流中行走,偶遇了一场雪。 炎州:炎热的南方,这里泛指江南。 火作山:燃烧着火焰的火山。 冬来河朔雪盈鞍:冬天来到北方边境,积雪覆盖了马鞍。 冰天热海闲经过:在寒冷的北方,经过了一片炎热的海洋。 未觉人间万事难:没有意识到人间的困难和艰辛。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诗人情感的诗。首句“六月炎州火作山”,描绘了江南地区炎热的夏日景象
【译文】 听闻大军收复了大郡,不愧为统帅,我内心充满感激。 倾国论军赏,酬功恨爵稀。 竟闻收大郡,不愧总戎机。 翠羽貂边玉,鹅黄马上衣。 看君邀异数,感激在骞飞。 注释: 喜闻官军收复九江寄胡巡抚 喜闻:听到好消息。 浔阳江头见秋月(“浔阳”是今江西九江市的古称) 。 胡:指胡惟庸。 浔阳江头见秋月,正是建文元年(1398)九月。当时,元朝丞相脱脱统兵南侵,攻陷了安庆、池州,直逼南京,形势危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第一句: "喜闻官军收复九江寄胡巡抚" - 注释: 九江,指江西省九江市。官军,指朝廷的军队。胡巡抚,指胡人(胡人可能指北方少数民族)的巡抚,这里指的是胡人担任江西巡抚的人。 - 译文: 我非常高兴听说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九江。 2. 第二句: "喉舌通三省,脂膏尽五年" - 注释: 喉舌,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能力。通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其表达的意境、情感以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收复九江的喜悦之情和对胡巡抚的期望。 第一联“力战诚孤注,兵机有万端。”意思是:在这场战斗中,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最终取得了胜利
喜闻官军收复九江寄胡巡抚 倦客看城郭,他年厌鼓鼙。 转蓬随马足,移柳旧乌啼。 子弟元从楚,风云势壮西。 夜深看北斗,长剑自提携。 注释: 1. 喜闻官军收复九江: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九江。 2. 倦客看城郭:疲倦的游子看着周围的城郭。 3. 他年厌鼓鼙:将来厌倦听战鼓和号角的声音。 4. 转蓬随马足:随风飘转的蓬草随着马匹的脚步。 5. 移柳旧乌啼:柳树依旧,乌鸦仍然鸣叫。 6. 子弟元从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喜闻官军收复九江寄胡巡抚”,然后把握诗的内容,再结合题目要求进行赏析。 这首诗的译文是:日月光照耀麒麟阁,风烟望见鹤楼头。调粮关内相府,筹笔武乡侯侯。夹道弓刀肃穆,横空江水奔流。书生能料事,虚作杞人忧。 【答案】 译文:日光映照麒麟阁,风烟遥望鹤楼头。调运军粮到关内,筹划军事让侯王。夹道弓矢刀枪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