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中
【注释】铜焦:即铜雀台,在洛阳西北。儆卒:警戒的士卒。燕然:山名,在今内蒙古杭爱山北。右贤:指汉文帝时名将李广,以善骑射著名。勒燕然:刻石纪功。苦战三军:指与匈奴作战。饮血:指流血牺牲。誓将名姓勒燕然:誓要为朝廷立功。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写边塞战事的诗。前两句写将军们奉命出征,催马先发。后两句写将士浴血奋战、誓要建功。全诗语言刚劲有力,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和意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要求逐句解释,并给出相应的译文及注释。注意翻译时要忠于原意,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
从军行六首 其六 边尘蔽野飞无定,半是征夫朽骨灰。 每岁将军临大漠,几时天子弃轮台。 译文: 边疆的尘土漫天飞舞,遮蔽了天空,无法看清前方。士兵们一半是疲惫不堪,身体已经腐朽。每年这个时候,将军都要来到这片广袤的大漠,为国征战,保卫国家的安宁。然而,何时才能让皇帝放弃这遥远的轮台之地,不再让将士们远离家园,奔赴战场呢?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从军行七首》中的第六首
层冰千尺压崔嵬,万里寒阴冻不开。 回乐风高终古在,但看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五首 其五》,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通过描绘塞外的严酷环境和战争的残酷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译文、赏析: 1. 诗句释义: - 层冰千尺压崔嵬:形容地势险峻,层层叠叠的冰封雪冻覆盖着陡峭的山岭,显得十分雄伟。 - 万里寒阴冻不开
{"译文:刁斗声传催着去吃早饭,手持长剑跃马奔过萧关。昨晚战伤流血染红了盔甲,向闺中妻子哭诉不能回还。"} 注释 - 刁斗声:古代边塞士兵的炊事用具,用于夜间点火照明。 - 蓐食:指在野外或营地用干粮充饥。 - 挺戈跃马:形容迅速且英勇地骑马奔跑。 - 萧关:古关隘名,位于今甘肃省一带,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 金疮:受伤流血,此处指战场受伤。 - 吮(shǔn):这里指用嘴吸吮
从军行六首其二 苦乐军中日不同,锦裘貂帽自临戎。 蒙茸介胄生虮虱,老向边庭未立功。 注释 1. 苦乐军中日不同:指在军中生活的艰苦与快乐截然不同。 2. 锦裘貂帽自临戎:身着华丽的裘衣和貂帽,亲自参与战斗。 3. 蒙茸介胄生虮虱:穿着粗糙的铠甲,身上长满虱子。 4. 老向边庭未立功:年纪已长,但仍未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赏析 这首诗是《从军行二首》中第二首
狼烟高照羽飞书,亭障迢迢塞草枯。 授钺争看求大将,勒兵谁为取高奴。 注释:在战场上燃起狼烟,传达紧急战报;边塞的亭障漫长遥远,连草都因风沙而枯萎了。将领们争相请求授予大权,以期待早日取得胜利;但何时能凯旋,又让将士们心中充满了迷茫和无奈。 赏析:王昌龄的《从军行六首其三》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
诗句如下: 边庭日日老风沙,更向楼头听晓笳。 莫怪壮夫容鬓改,白头苏武也思家。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以帮助理解其含义: - 第一句:“边庭日日老风沙”,意味着边关的景色每日都显得更加苍老和荒凉,风沙肆虐。这里的“风沙”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荒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创伤的感受。 - 第二句:“更向楼头听晓笳”,在高楼之上,听到清晨吹响的笳声。这一描述展现了边疆战士的生活状态
``` 日落沙场边马鸣,芦笳四起助悲声。 春风不到黄花戍,朔气长悬白草城。 注释: 1. 日落沙场边:太阳落山时,士兵们仍在沙场上奋战。 2. 马鸣:战马因紧张而发出嘶鸣。 3. 芦笳四起:在战场上,吹奏的乐器声四起,增加了战斗的气氛。 4. 助悲声:这些声音是为了增强悲伤的情感,表达对阵亡士兵的哀悼。 5. 春风不到黄花戍:春风未能到达战场,使得士兵们感觉寒冷。 6. 朔气长悬白草城
诗句:拂云堆上望岩峣,火遍秋原白草烧。 译文:站在拂云堆上远眺岩石的峰巅,秋天的原野上火光照亮了白茫茫的原野。 注释:“拂云堆”指代边疆地区的高地,“望岩峣”意为瞭望远方高耸的山峰。“火遍秋原”描绘了秋天原野上的火势遍布整个区域,“白草烧”形容火焰与草原的颜色形成对比。 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边塞战场的壮阔景象,表达了对将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