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远
双林无着轩 卓尔群机赴,陶然万象沈。 湖天浮水远,岸石浸云深。 雨霁月华透,风摇山影侵。 灵然超八达,廓彻妙明心。 注释: 1. 双林无着轩:指一个名为双林的亭子或者建筑。无着轩意味着这里没有固定的居所,可以随意停留。 2. 卓尔:高耸的样子。 3. 群机:众多的机巧,比喻世间的各种事务和烦恼。 4. 陶然:形容心情愉悦、轻松自在的状态。 5. 万象沈:万事万物都沉浸在宁静之中。 6. 湖天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诗人陆游的作品。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水墨画卷,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诗句“顾在机前发,鉴从顾后抽。”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挑战时的冷静与智慧。这里,“顾”意为回头看,“机前发”指面对困难时的勇气,“鉴从顾后抽”则暗示着在经历困境后,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不被挫折所动摇。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低谷时的坚韧和乐观。
楞严经中,第六会的第四品为“异舌知味”。 译文: 傲慢的人无法理解真正的味觉。 真正的味道是苦涩、咸酸还是其他? 如果能够达到梵天,就能超越一切真理。 注释: - “楞严”是佛教经文《楞伽经》的缩写,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 -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是感知世界的六个基本感官。 - “知味”在这里指的是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 “憍梵钵提”意为傲慢自大,难以理解真理。 -
楞严六根其三 无鼻嗅香 楞严经中记载,有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其中嗅觉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就是以嗅觉为题材创作的。 殑伽河神非鼻香,贫儿乍富也寻常。 殑伽河,又名南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许多神话传说的发源地。这里的河水清澈,水质甘甜,据说喝下去就能让人延年益寿。而“鼻香”则是对这种水的比喻。 莲河岸上曾遭叱,祸出私门变吉祥。 莲花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被视为纯洁无暇的象征
送杨高士归蜀 龙驰虎骤道何存,肯转灵丹奉至尊。 令下家山言下准,瓢中日月掌中分。 昔年握手登金殿,今日擎拳出禁门。 我欲送君迷旧隐,桃源流水杏花村。 注释: 1. 龙驰虎骤(chēn zhuò):形容奔驰迅速。 2. 灵丹:仙丹,传说服食后可以成仙的丹药。 3. 至尊:指皇帝。 4. 令下家山言下准:意思是说,命令下达时,家中的大山就应声响应。 5. 瓢中日月:比喻自己的隐居生活。 6. 擎拳
这首诗的格式是四句,每句都是对前一句的描绘和解释。下面我将逐句进行解读: 1. 楞严六根 其二 无耳能闻 - 注释:指没有听觉的动物也能听到声音。 - 译文:即使没有耳朵的动物也能听到声音。 2. 跋难陀龙能听闻,净名结舌若为论。 - 注释:跋难陀龙(Bhante Dharmaraja)能够听见声音,净名(Jīníng)则因为无法言语而说不出话来。 - 译文:跋难陀龙能听见声音
【注释】 鸿福普同塔:指阿育王所建的八功德塔,又称“佛塔”,在今印度南部。 红尘:佛教称人世间的一切为红尘。 飞:飘流。 如是会:能如此相会。 泥犁:佛教称地狱。 【赏析】 此诗是唐代诗人李频的《八功德塔颂》。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八功德塔的壮观,后两句写八功德塔的宏伟与不可企及。 第一句中,“海底红尘起”一句用比喻,以海中的红尘比喻人间红尘,说明人们贪恋名利、追求欲望,如同海底的红尘。第二句中
注释:两个小孩抬着木鼓,左边的孩子打鼓右边的孩子跳舞。 瞬间显现出千种姿态,分明告诉你一定要记住。 赏析:这是一首描述儿童嬉戏的诗作。诗人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出了孩童欢快的场景,展现了他们天真无邪、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纯真童年的怀念和对自然美好的赞美之情
注释: 西湖演士的巧妙策略,舌头转动就像风雷一样响亮; 夺取战马时没听说沙塞已经寒冷,斩断敌人阵线时先觉到低云。 前贤和后圣跟随你数来数去,水远山长我自知; 白发苍苍不须去寻找旧隐,到头来谁是复谁非。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一个演说人的赠言,通过赞美演说人的机智和才能,表达出诗人对这位演说人的赞赏之情。全诗以议论为主,语言简练有力,富有哲理性
【注】杨高士:指朋友杨君。 富有十年别,贫无一觉眠。 好来同夜话,相共酌清泉。 注释:与朋友分别已久,我如今虽富有,却不能像以前那样彻夜畅谈,只能孤枕难眠。(“富”和“贫”对举,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后的生活境遇,表现了他的孤独寂寞)希望有机会能再来与你一起夜话,共同享受清泉的甘美。 赏析:诗人与友人分别后,深感孤寂。他渴望与友人再度欢聚,共度良宵,饮酒谈心,以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