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鹧鸪天(zhè gūtiān)是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思佳客”、“半阴半晴”、“半落半出”等。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独倚纱窗画阁深。秋千架上月相侵。 天街今夜凉如水,露滴芭蕉珠泪倾。 风淡淡,夜沉沉。那堪愁绪苦萦心。 弹琴欲遣胸中闷,拨尽朱弦闷转深。 译文: 我独自靠在装饰精美的窗户旁,眺望着画阁深处。在秋千架下,月光似乎也在侵蚀我。 今晚的街道格外寒冷,就像清澈的水一样
瑞脑空烧入夜香。轻风吹恨上罗裳。倚栏无语看明月,暗觉芭蕉影半墙。 秋寂寞,夜凄凉。偏来愁思恼愁肠。愁肠寸寸因愁绝,又送愁人两鬓霜。 【注释】 瑞脑:一种香料。 上罗裳(chán):指女子的衣裳。 倚阑:靠在栏杆旁。 寂寞:空虚寂寞。 又:再,重。 赏析: 《鹧鸪天·见《众香词》、《词综》》是宋代词人晏几道的作品。此词上片写女主人公在深闺中独自思念远出未归的丈夫
【解析】 “翠被温柔别有乡”:在翠被的温柔之中分别,别有故乡。这句中的“别有乡”是关键词,指别有家乡的感觉,即分别的时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轻车油碧引仙郎”,意思是用轻车油绿,将那仙郎引出。“朝云颠倒襄王梦”,“朝云”是指美女,“颠倒”是形容女子美艳动人,这里指襄王因思念朝云而做噩梦。这两句诗中的“轻车、朝云”是关键词。 “夜雨消磨杜牧狂”,意思是在雨中,诗人杜牧变得狂放不羁了。“灯照泪
《鹧鸪天·九月初三夜宿华清》赏析 樊增祥的《鹧鸪天·九月初三夜宿华清,用香山旧句成解》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九月初三夜于华清宫的所见所感。诗中“露似珍珠月似弓”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夜晚月色如弓,月光下露珠晶莹剔透的景象;而“无人解与唱玲珑”,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他人无法理解其内心情感和诗意境界的无奈。 此诗的首句“九月初三绣岭东。”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一幅精美的刺绣画卷徐徐展开
鹧鸪天·九月初三夜宿华清,用香山旧句成解 【注释】: - 自送斑骓(biàn zū)镜槛东:自己驾车送我到京城的东面。斑骓,指马,也泛指骏马。 - 琐窗无意绣芙蓉:无心插柳柳成荫,形容女子对爱情的淡漠或不主动。 - 玉阶罗袜(luò wà)徘徊夜:在玉阶上徘徊,形容思念之情。 - 铜辇(juàn)秋衾(qīn)寂寞中:乘坐着华丽的车,却独自一人在寂寞的夜晚。 - 秋后信,杳难逢:秋天以后的消息
露水像珍珠,弯月如弓。没人能解开这玲珑的谜。我在候馆中度过初三的夜晚,身居莲汤中度过。 灯影隐隐,树影重重。初升的月亮刚刚照在鲤鱼身上。秋霜已落尽,黄榆叶也变黄了。秋天的思绪依依地萦绕着故宫。 赏析:这首词以景入题,描绘了华清宫内凄冷、寂寞的景象。作者以“露”、“月”作为开篇,营造了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氛围。接着又通过“无人解与唱玲珑”一句,进一步渲染了宫中的孤独和冷清。
诗词原文: ``` 小辟东园学种瓜。 粉墙遥带竹篱笆。 雨肥碧玉蛾眉豆, 风折黄金凤爪花。 香径转,绿阴斜。 堆庭苔石长须牙。 外间不识汾阳宅, 道是襄阳米老家。 ``` 注释: - “小辟东园学种瓜”:在东园中开始种瓜果的尝试。 - “粉墙遥带竹篱笆”:粉刷的墙壁和远方的竹篱笆相连接。 - “雨肥碧玉蛾眉豆”:雨水滋润了绿色的豆苗,使其更加翠绿如碧玉。 - “风折黄金凤爪花”
【注释】 1.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等。双调,五十六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前后段各三平韵一叠韵。 2. 催画双蛾午尚慵:催促着画眉的人,午时(指中午)还慵懒,不愿起床。 3. 殢人娇眼镇惺忪(xīng sōng):使人心醉意迷,眼也睁不开的样子。殢,迷住。 4. 更衣每觉新香袭:更换衣服时,总是感到一股新香扑鼻而来。更衣:换洗衣服。 5. 索茗因知宿酒浓
万壑千岩玉有声,九天鸾鹤下呼群。 飞泉细答笙簧响,上药时逢琥珀根。 餐白石,濯清泠,移家真欲傍通明。 山中相业知何有,领取松风与白云。 诗句逐句释义: 1. 万壑千岩玉有声:形容山谷深幽,溪水潺潺如同玉石的悦耳声音。 2. 九天鸾鹤下呼群:描绘天空中鸾鸟的优雅飞翔及其呼唤同伴的景象。 3. 飞泉细答笙簧响:形容泉水叮咚如同笙簧的清脆声响。 4. 上药时逢琥珀根
【注释】 罨画溪山:指山水画。罨,同“剪”。 安排庭榭待潜夫:意思是在庭园中布置庭院、楼阁等物,等待隐士来居住。潜夫,指隐居不仕的贤人。 捣辛好佐双弓米:捣辛,古代的一种农具,用杵舂稻子,使米成粉,可以酿酒或做饵食。这里指舂米。双弓米,即二升米,古代计量单位,一斗等于十升。 放子初成二寸鱼:放子,指孵化出小虫。二寸鱼,指小虫刚长到二寸长。 临水畔,种双梧:临水畔,靠近水边。 偶然一叶下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