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掌握。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识记、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等阅读技巧,并学会结合语境理解诗歌中的词义,体会情感;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如查字典、词典)来理解诗句的含义。 “忆江南其六”是一首七言绝句,由“忆江南”这个题目可知,作者怀念的是江南的风物,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首句“长相忆”,即永远地回忆。“忆”,就是回忆,回想,思念
注释: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忆玉郎”、“醉花间”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两仄韵转一平韵。此调有孤雁出群格,如《清真集》中《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席上再睡》等,但本词未用孤雁格。 示蔼卿:指李清照。 难住:停留不前。 到得君归没杏花,却又愁春去:等到你回来的时候,春天已经过去了;春天又走了。 肯重来:能再来吗? 花落还开否:花瓣落了之后会再开放吗? 到得明年有杏花,又要听春雨
忆江南·其一 长相忆,对影自徘徊。 安镜从无台不用,行船那见水分开。 不信问瑶钗。 --- 注释: - 忆江南:一种词牌名。 - 其一:表示这是一组词中的第一首。 - 长相忆:长时间地回忆,怀念不已。 - 对影自徘徊:对着自己的影子发呆,形容独自沉思或忧愁。 - 安镜:安稳的镜子,比喻心境平静。 - 从无台不用:即使有台也不需要,形容内心的安定。 - 行船那见水分开:即使是行船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全诗内容来理解,注意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和重要句子。“长相忆”意为永远怀念着;“正月十三时”意为在正月十三日的夜晚;“记得去年今日事,半窗灯影两人儿。一个画乌丝”意为记得去年正月十三日晚上,那时窗外有一盏灯,我和妻子正在一起欣赏那美丽的风景呢。其中“乌丝”是古代一种书写用的纸,这里指写字用的纸。 译文: 我永远怀念着正月十三的夜晚
【注释】 1. 长相忆:长时间地怀念。 2. 心上数归鞍:在心中反复地想着马鞍。 3. 荒城:荒凉的城。 4. 三点塔:指塔上有三座塔尖,形象地描绘了塔高耸入云。 5. 半帆秋水:指秋天的水色如帆一般半展。 6. 碧阑干:绿色的栏杆。 【赏析】 此诗描写江南水乡景色,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无限依恋和思念,读来令人感动
【注释】 忆江南:词牌名,又名“一江春”。唐教坊曲,后用作词。多写离愁别恨和登高怀远的情调。“江南”指江南地区(今长江以南)。 相:互相。 想:想念。 欲:想要。 锦书:古代用彩色丝织品写的书信。 几个:几次,多次。 伤心:悲伤。 眠:睡。 又减:又少。 病瘦:疾病引起的消瘦。 伊:他,她。 【赏析】 《忆江南·其三》是北宋词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绘了女子思念情人时的痛苦与无奈
【赏析】 这是一首写江南水乡景色的词。全词以白蘋、西陵、夕阳、渡船、雁声等景物为线索,描绘一幅清丽的水乡夕照图,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上片起首三句,点出时令和地点,渲染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傍晚景象。“白蘋多处”四字,写出了江南水域广阔,白蘋花盛开的景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人争渡”三字,则把人们急于过河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也暗示出此时正是春末夏初,江水涨急的季节。“一痕青见西陵树”一句
《纸阁月斜时,浅水溪深处。梦绕梅花影半窗,各自垂帘做。》是清代诗人关锳的作品,出自《卜算子·友鹤图》。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鹤图的喜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1. 梦萦浅水溪深处 - 意象分析:此处“月斜”暗示时间已晚,月光斜照在溪流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深的氛围。“浅水溪深处”则进一步突出了环境的清雅和深远
诗句赏析: - 诗意与意境 - 《贺新凉·秋林著书图,蔼卿属赋》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和人生哲理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清溪雨夜、黄叶飘飞的景象,传达出人生的孤独和悲凉。同时,也表达了对名利的不屑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 关键词解释 - “一夜清溪雨”中,“清溪雨”象征着清新、宁静的氛围,而“一夜”则强调了时间的短暂和自然的无常。“黄叶飘流无主”则表达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远水绿平帆,帆外一痕烟树。隔对青山几点,是渡江何处? 碧天霜重雁痕低,帘卷乱峰雨。独倚画屏秋管,等晚潮回去。 【注释】 “绿”:形容词作动词,泛指颜色为绿色。 “帆外一痕烟树”二句:帆外远处的江面上只有一痕轻烟似的细船,那是从何处驶来的? “隔对”三句:“隔对”,隔着江岸相对;“青山”,指江边山峰;“是”即“此”。 “碧天”四句:天空湛蓝如洗,浓重的秋云像白霜一样凝结在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