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杲
【释义】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二十六 超然居士设粥,供养一堂龙象。 吃了挂起钵盂,好个西来榜样。 注释: 偈:佛教中的韵文,用来说明佛理和教化众生。 钵盂:和尚用的一个圆形的碗,用来盛放食物。 龙象:即龙象二将,原为佛经中所说的护法神,后泛指佛教徒。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通过描写超然居士设粥供养堂中僧人的场景,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佛教徒们的虔诚修行。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解析】 “偈颂”是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唱诵文。“偈”为梵语音译,意为“赞颂”。“颂”为汉语音译,意谓“诗”。 【答案】 译文:去年的人看今年的月,今年的人们看去年的月。 赏析:此诗是一首咏叹时间流转的诗,诗人以中秋赏月为例,抒发时光易逝、人事难留的感慨。全诗构思新颖,语言简练
这首诗出自《偈颂一百六十首》,是一首佛教诗作。诗句大意如下: 二月仲春,久雨不晴。 云门一札,德非有邻。 注释与赏析: - 诗句解读: 1. "二月仲春":指的是农历的二月,春季的第二个月。在古代中国,二月通常被看作是春天到来的标志,万物复苏的时候。"仲"在这里可能是指“二”,即第二的意思。 2. "久雨不晴":"久雨"指的是长时间的下雨,"不晴"则意味着天空没有放晴的迹象,仍然阴郁
【注释】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十八:此诗是一首佛教颂诗。全诗四句,每句七字。 今朝又是四月一:今天是又一年的四月一日了。 那事全然没消息:那些事情一点也没有消息。 衲僧皮草久不乾:僧人的衲衣皮帽很久没有干了。 且喜日头东畔出:暂且高兴地太阳从东方升起了。 【赏析】 这是一首佛教颂诗,写僧人对春阳、春雨的感受。 首句“今朝又是四月一”,点明题中之“四”字;次句“那事全然没消息”,以“全然”一词
【释义】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惠能所作的一首偈颂,表达了佛教的真谛和禅宗的修行理念。 【译文】 购买铁可以炼成真正的金子,祈求下雨可以得到瑞雪。 五座山峰如同玉石雕琢而成,千树银花盛开犹如锦绣。 龙王降临带来吉祥,普贤菩萨展示出丑拙的一面。 三世如来的秘密门户,今日全部泄露出来。 【注释】 1. 买铁得真金:比喻通过实践和努力可以获得真知。 2. 求雨得瑞雪:比喻通过祈祷和祈求可以得到好运。 3.
注释:我的眼睛看破了宇宙,一切事物都不复存在。大坐当轩谁敢窥探? 追求佛祖与官职都已实现,但同路不同归。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宏大,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事的超脱和对于真理的追求。首句“眼空宇宙浑无物”,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看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已经消失。次句“大坐当轩孰敢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权力的追求,他认为只有坐在高堂上的人才能看清世间的一切,那些试图窥探的人都应该被赶走。三
注释:这两句诗的关键词是“一不成”,“两不在”,“剑号巨阙”,和“珠称夜光”。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宝剑和夜明珠的形态和特性,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一不成只,两不在双",意思是说宝剑只有一把,不能成对存在;"剑号巨阙",指的是宝剑的形状如同大月牙,象征着英勇无畏;而"珠称夜光",则是形容夜明珠在黑暗中闪烁的光芒,象征着高贵和神秘。整首诗通过咏物,表达了诗人对英勇和高贵的赞美之情
注释:径山寺没有一寸土地,今年夏天随便结下众缘。 懒得谈论佛教道理,懒得研究佛教禅宗,拄着棍子挑起来一个一个圆。 不用心去消除妄想。 大家都吃饭了,闭上眼睛睡觉。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偈颂,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和生活的看法。他认为修行不在于追求高深的宗教知识,而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他提倡随遇而安,不必刻意去寻找修行的机会和地点。他也认为修行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诗句原文: 世出世间希有事,显发须凭过量人。 只将补衮调羹手,拨转如来正法轮。 注释解释: - 第一句:“世出世间希有事”中的“世出世间”可以理解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而“希有事”则表示很少有重要的事情发生。这里的“希”字意为稀少、不常见,表达了一种稀有性或特殊性。 - 第二句:“显发须凭过量人”中,“显发”可能是指显露或显现某种特质或能力,“须凭”意味着需要依靠或借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偈颂一百六十首》中的第13首,全诗如下: 元宵佳节同欢乐,处处咸然无尽灯。 火光烁破胜热面,夜神忽患冷头疼。 注释与赏析: - 元宵佳节同欢乐,处处咸然无尽灯。 注解: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庆祝这个节日并欣赏各种灯饰和烟花。"同欢乐"意味着所有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 译文:在这个元宵节的夜晚,人们都沉浸在欢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