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宗杲
李参政转物庵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咄哉瞿昙,诳諕痴呆。 物无自性,我亦非有。 转者为谁,徒劳心手。 知无自性,复是何物。 瞥起情尘,扪空揣骨。 此庵无作,住者何人。 具顶门眼,试辨疏亲。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禅宗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自性的。诗中通过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引导人们去思考和领悟这种道理。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无常和没有自性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全诗如下: 覆为钟,仰为鼎。 自是法轮家风,妙喜争取驰骋。 思禅人,固相请。 援毫临纸忽猛省,一声直透须弥顶。 注释解析: - 覆为钟,仰为鼎:这句话的意思是,把钟倒过来看,就像是鼎的形状;把鼎仰起来看,也像是钟的形状。这里的“覆”、“仰”都是形容钟和鼎的形状。 - 自是法轮家风,妙喜争取驰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门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法轮家的传统
富枢密妙高堂 妙高堂,是佛教中供奉观音菩萨的庙宇,位于中国江西省庐山。这里指的是观音菩萨的寺庙,即“妙高堂”。 妙高堂,随所至。 妙高堂是观音菩萨的庙宇,因此观音菩萨会随着信徒们的意愿而出现。这里的关键词是“随所至”,表示观音菩萨会根据信徒们的心愿出现在不同的地方。 榜未悬,落第二。 在寺庙门口挂榜子是为了通知前来参拜的人,但如果没有挂榜子,那么来者可能就会落在第二名的位置
《阅藏后题智证庵壁》是一首描绘修行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经典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赏析以及必要的注释: 1. 柏子拈来香满庐:诗人手拈柏子,代表他在修行中献上自己的心意。柏子是一种常用于香炉的植物,这里象征着精神上的追求和净化。“香满庐”意味着整个庵堂充满了精神和心灵的香气,反映了作者修行的成果及其内心的纯净。 2. 蒲团静里结跏呋:诗人在蒲团上静坐冥想,结跏趺(一种坐姿)
蔡知县小庵 此庵非小亦非大,堪笑石头空捏怪。 不知法界即此庵,彊谓此庵含法界。 而今欲识住庵人,万象之中独露身。 妙喜为写此庵榜,要与太虚为近邻。 注释: - 蔡知县小庵:蔡县的知县在这座小庵居住。 - 此庵非小亦非大:这座小小的庵院也并非没有意义。 - 堪笑石头空捏怪:可笑的是这石头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被当作了奇特的庵院。 - 不知法界即此庵:不了解法界的真正含义就是在这里居住。 -
这首诗是唐代的一首五言诗,作者是李贺。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注释: 1. 面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 面门指的是人的面部,这里用亚摩醯眼来形容人的眉毛形状。亚摩醯眼是指眉毛弯曲如波浪,形状独特,像亚摩醯一样神秘。肘后斜悬夺命符,这里的夺命符可能是指某种神秘的符咒或者护身符。 2. 瞎却眼,解却符,赵州东壁挂葫芦。 瞎却眼,解却符,这两个词组都是用来描述人的变化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示遵璞禅人: 这是一个提示,暗示着接下来的诗句或翻译。"示"可能意味着向某人展示或者指示,"遵"表示遵循或者遵守,"璞"可能指的是未经琢磨的原石,"禅人"则是指佛教徒或者禅宗修行者。整体来看,这可能是在告诉读者要遵循某位名叫璞禅的人的指示。 2.
向侍郎无热轩 勇猛精进过量人,号曰芗林大居士。 住无变易真实处,而常顺行诸佛法。 不作世间颠倒业,成办出世胜方便。 而能于此方便中,幻出难思诸境界。 复于难思境界中,而现种种殊胜事。 华林宝树咸放光,接影连辉相鉴彻。 光色清净如金刚,世间无有能坏者。 又如无热大宝池,四面分流入于海。 是海广大无边际,不出居士一毛孔。 于一毛孔放光明,八万四千同时发。 不劳居士转舌相,只以此光宣妙法。
寄福胜长老 真人十八界元空,三十一人同姓吕。 分散游山各占山,三十一人又同处。 译文: 真人的身位在十八界之中,都是虚空无物,没有实体。而他们三十一人,共同姓吕。他们分别游历山林,各自占据一片山林。尽管他们身处不同的山中,但是三十一人又是同一个团体。 注释: 1. 真人:道教中指得道的人或神。 2. 十八界:指佛教中的十八个境界,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等。在道家的术语中
注释: 寄归宗华侄禅师:写给归宗华的侄子(禅师)的信。 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自潜踪:坐在金轮峰上,那些妖怪和怪兽都隐藏了身形,不敢现身。 年来又得真消息,说道杨岐正脉通:近年来,又有了真正的消息,说杨岐派已经恢复了正宗的地位。 赏析: 这是一首写给归宗华的侄子(禅师)的信。信中表达了诗人对杨岐派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信心。 “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自潜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