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咄哉瞿昙,诳諕痴呆。
物无自性,我亦非有。
转者为谁,徒劳心手。
知无自性,复是何物。
瞥起情尘,扪空揣骨。
此庵无作,住者何人。
具顶门眼,试辨疏亲。
李参政转物庵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咄哉瞿昙,诳諕痴呆。
物无自性,我亦非有。
转者为谁,徒劳心手。
知无自性,复是何物。
瞥起情尘,扪空揣骨。
此庵无作,住者何人。
具顶门眼,试辨疏亲。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禅宗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自性的。诗中通过比喻和反问的手法,引导人们去思考和领悟这种道理。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够认识到事物的无常和没有自性,那么就能够与如来佛一样达到觉悟的境界。这里的“如来”指的是佛陀,是佛教中最高的修行目标。
“咄哉瞿昙,诳諕痴呆。”这句话是在批评那些不了解禅宗思想的人,认为他们像瞿昙(古印度的一个智者)那样,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无法认识到事物的真相。这里的“瞿昙”指的是古代的一位圣人,他的智慧很高,但仍然无法摆脱世俗的束缚。
“物无自性,我亦非有。”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禅宗思想的核心观点,即一切都没有固定的本质或自性。这里的“我”指的是个体的自我,而“有”则是指存在或本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存在和本质也是不确定的,没有固定的实体。
接下来的几行诗句都在探讨如何实现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例如,“转者为谁,徒劳心手。”这句话是在询问,究竟谁是那个能够实现转变的人?为什么要努力去改变呢?这里可能暗示了一种对于盲目追求改变的质疑。
“此庵无作,住者何人。”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一个没有特定作用或目的的地方,或者是一个不需要刻意去做某件事情的地方。这里可能暗示了一种对于过度追求结果的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深入探讨,引导人们去思考和领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同时也表达了对于传统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