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无自性,揽真成立。
拟和其光,同亦俱失。
外既匪宽,内亦不窒。
是义非虚,亦复非实。
庵中主人,如玉处石。
作如是观,千载一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
“尘无自性,揽真成立。”尘是佛教用语,指世间万物。无自性即不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揽取,就是执着,抓住。真即佛性,佛性是一切众生都有的本性。成立,就是建立。此句意思是说,尘是无自性的,但是人们却要抓住尘,去建立尘。
“拟和其光,同亦俱失。”拟,比拟的意思。同,共同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说,想要与尘的光相合,结果也会变得丧失自我。
“外既匪宽,内亦不窒。”外既匪宽,意思是说,尘没有一定的边界,它无边无际,广阔无比。内亦不窒,意思是说,尘也没有一定的界限,它是无限包容的。
“是义非虚,亦复非实。”义是佛教用语,指佛法教义。虚无是道家用语,指空虚。此句的意思是说,尘不是虚无的,也不是真实的,它既不是虚幻的,也不是实在的。
“庵中主人,如玉处石。”庵中主人,指的是禅师们。此句的意思是说,住在庵中的人就像玉石一样清纯无暇,而像石头一样质朴无华。
“作如是观,千载一息。”如是观,是一种佛教思想。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这样去观察尘,那么就会领悟到尘的本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够领悟到尘的本质,那么就能够在尘中解脱出来。
赏析:
此诗是一首禅宗诗。禅宗认为,尘是世间万物,是无常之物,它没有固定的形态和性质,人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尘。这首诗就表达了这一思想。首联写尘是无自性的东西,人们要抓住尘去建立尘,但最终会丧失自己。第二联指出外境无边无际,内心也是无边无际。第三联指出尘既不虚无也不真实。第四联写住庵之人如同玉石和石头,他们清纯无瑕又质朴无华。最后两句提出观点:如果能领悟尘的本质就能在尘中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