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省曾
【注释】 效陶渊明读山海经二十四首:指晋宋诗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四十二首诗。这组诗写于晋安帝义熙年间,是陶渊明晚年隐居田园时的作品。“山海经”是一部古代地理书,其中记载了大量的上古神话传说和奇异的事物。作者通过咏史抒怀,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百神:指各种神灵。 觞(shāng):斟酒。 忽然:突然。鼓钟:敲击乐器。 飘风:旋风。先驱:前导。 涷(xùn)雨:暴雨。清:洗净
效陶渊明读山海经二十四首·其二十三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黄省曾创作的《效陶渊明读山海经二十四首》。在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和哲理。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同时,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引发了对于人生、命运和宇宙秩序的思考,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超脱世俗的境界。 从字面上来看,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七言绝句的形式
诗句与译文对照及注释 1. 忆昔稚龄时,婉娈在母傍。 - 诗句:回忆童年时,我温柔地依偎在母亲身边。 - 译文:回忆童年的时候,我(我的母亲)温柔地依偎在我身边。 2. 嬉戏太无赖,日读书百行。 - 诗句:我在玩耍时非常顽皮,每日要读上百篇文章。 - 译文:我在玩耍时非常顽皮,每日要读上百篇文章才能完成学业。 3. 我祖长安归,新谢尚书郎。 - 诗句:我父亲从长安归来,担任了新的尚书郎职位
诗句输出:槐江已西上,平囿复南望。 译文输出:我沿着槐江一直向西行进,然后向南眺望平原的景致。 注释:槐江——地名,可能是作者行经的地方;西上、南望——描绘了诗人行走的方向和观察的角度。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槐江已西上,平囿复南望”两句,描绘了他沿着一条河流向西行进,然后又向南眺望的情景,展现出他游历四方,开阔视野的豪情壮志。同时,这也为后续的内容铺垫了背景
这首诗是模仿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二十四首而作。它描述了洞庭湖上的两个仙女,她们早晨在沅水和澧水上游玩,晚上则在潇水和湘水之间游历。她们的亭亭玉立,如素月般洁白,袅袅金风般的秋风,令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哀愁。她们在江边望远,但不知她们佩声何处。 译文: 洞庭湖上有两位美丽的女子,她们在清晨和傍晚都在这里游玩。她们的身姿优雅,如同明月一般洁白,秋风中仿佛听到她们的歌声。她们在江边的长堤上眺望远方
译文: 汤汤复沸沸,是谓玉膏源。 黄帝食□□,登龙巳孤骞。 周游丹木上,道成笑不言。 焉得餐黄华,使我清心魂。 注释: 1. 效陶渊明读山海经二十四首:这是一首模拟陶渊明的诗,共24句,每句7字,共192字。 2. 汤汤复沸沸:形容水势浩大,如同沸腾一般。 3. 是谓玉膏源:这是比喻玉膏的源头,喻指生命之源。玉石膏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奇的物质,能够使人长生不老。 4. 黄帝食□□
嶜崟群玉山,是为王母居。 嶜崟:形容山峰高耸的样子,这里指的是玉山。 为:用作。 王母:传说中主管妇女、婚姻的女神,即西王母。 居:居住。 蓬发而豹尾,长啸山之隅。 蓬发:头发蓬松散乱。豹尾:指兽类身上的斑纹,这里比喻人有威武之姿。 长啸:大声长啸。 隅:角落。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之情。通过对玉山、王母等形象的刻画
诗句翻译和注释: 1. 渴饮赤泉水,饥采员丘树。 - 渴饮:口渴时饮用。 - 赤泉:红色清澈的泉水。 - 饥采:饥饿时采摘。 - 员丘树:指一种树上的果实或植物。 - 译文:我在渴的时候喝赤泉水,在饿的时候采摘员丘树的果实。 2. 不死尔何民,白发非所惧。 - 不死:长生不老。 - 尔何民:你是什么类型的人? - 白发:年老的象征。 - 译文:你有什么资格说你是凡人?长生不老又算什么
【注释】 骨肉:子女与父母。 即木时在酉:即指“七月半”之祭,此时为农历五月十五日,是鬼门开启之日,故名“即木时”。 吾儿恸欲尽:我的儿子悲痛至极。 擗踊厥倒仆:捶胸顿足而跌倒。 尚当念汝父:应该想念你的父亲。 吾母把灵衣,皓发哭旋走:我的老母亲披着孝服,白发苍苍地哭泣着转身离去。 平生言笑堂,张帷奠题柩:“平生”指生前,“言笑堂”是死者生前的居室。“张帷”指悬挂帐幕。“奠题柩”是设祭在灵柩前。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全诗如下: 亭亭三珠树,赤水何芳菲。 翩翩比翼鸟,南山相与飞。 青天矫修羽,绿柏挂明玑。 羽民与厌火,始得瞻光辉。 注释与赏析: - 亭亭三珠树:形容树木高耸入云,如同珍珠般闪耀。“亭亭”形容树的姿态优雅挺拔。 - 赤水何芳菲:形容赤水(即长江上游的支流)两岸景色美丽迷人。“何芳菲”表示美丽而芬芳。 - 翩翩比翼鸟,南山相与飞:比喻鸟儿成对飞翔在天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