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震
【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本意是“记得”的意思。又名《子夜歌》、《重叠金》、《更漏子》、《一剪梅》等。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三仄韵。②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④江城:指长江边的城市。⑤游人:游览的人或旅游者。⑥都道:都说。⑦过:度过。⑧无花果:落叶乔木,果实可食。⑨绿阴:绿叶的树荫。⑩春事阑:春天已经过去。阑通“阑珊”,衰败。⑪莺啼:黄鹂鸣叫。⑫燕语:燕子低语。⑬草色
【注释】 忆江南·清明六首其五 清明节,何用皱眉头。 今日有花还有酒,此身无事便无愁。 兀坐最高楼。 译文 在清明时节,又何必为这扫墓的习俗而皱起眉头呢? 今天既然又有鲜花可赏,又可以饮酒作乐,那么我这个闲散的人,就不必为忧愁的事情而烦恼了。 我就坐在最高的楼上吧! 赏析 这首诗是词人对人生的一种豁达态度的表述,表达了一种超然的人生观念,表现了词人乐观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
【解析】 1.“百字令·秋夜对月”是本词的标题。此词为咏物词,上片借咏物抒怀,下片写词人饮酒赋诗的情景。 2.“头颅如此,尽并刀、剪尽一生毛发。脱帽临风聊快意,顿去许多霜雪”,这两句的意思是:头颅这样,用利刃将我一生的毛全部剪光;摘下帽子面对清风,聊以解恨畅快。一下子去掉了许多白发,也好像把身上的霜雪除去了一样。“尽并刀”指用利刃,“剪尽一生毛发”比喻自己像被割掉毛发一样
忆江南·清明六首 其三 清明节,记得在虹桥。 随意柳边看戏马,有时花底听吹箫。 那得不魂销。 注释: - 《忆江南·清明六首 其三》:这是一首描绘清明节景象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怀念之情。 - 虹桥:《清明》诗中的“虹桥”,指代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彩虹,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 戏马:指的是赛马游戏,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欢乐的氛围。 - 花底:花丛之中,形容环境优美且宜人。 -
【注释】 忆江南·清明六首其六:词牌名,《忆江南》是唐代教坊曲,后用作词牌。又名《谢新恩》、《采桑子》。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平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二句一作“行人独自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 客居他乡。 没有音讯的原因是什么? 可怜风雨夜宿在谁家? 远望而叹息。 【赏析】 这是一首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怀念亲人之作。全词通过描写清明时节的风雨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端阳节,照眼石榴红。" - 关键词: 端阳节、石榴红 - 注释: “端阳”通常指的是端午节,而“石榴红”则描绘了端午节时鲜艳的红色装饰物(如粽子、艾叶等)。 - 赏析: 这句诗通过色彩鲜明的石榴红,烘托出节日的热烈气氛和浓厚的民间色彩。 2. "艾虎朱符儿女意,香蒲角黍岁时风。" - 关键词: 艾虎、朱符、儿女意、香蒲角黍、岁时风 - 注释:
【注释】 忆江南·辛巳清明 其四:忆,回想;辛巳,农历以地支纪年,即辛卯年,为公元1071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正是春耕播种的最佳时节。“布谷”指布谷鸟,是春天的号角,鸣声传遍四方,预示春回大地。此句写清明节时,布谷鸟先于其他禽鸟鸣叫,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回忆了清明节的景象:“布谷已先鸣。小县人饥思乐岁”,小县的人们因为久旱不雨而生活困苦
【注释】 辛巳: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月5日前后。 望先茔:眺望祖辈的坟地。茔,墓地。 合抱树,古时一搂粗为一抱(约1.33米),故称“合抱”树。水拔:被洪水冲掉。 一抔(pou):一捧土,这里泛指坟墓。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对亡父的追念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用简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亡父深深的怀念之情。首句起笔突兀,直抒哀思,“忆江南·辛巳清明
【注释】: 1. 忆江南:词牌名。又名“忆江南百字令”。唐教坊曲,后用作词。 2.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后十五日。 3. 西园:洛阳城西北角有一座花园,称西明园,是汉魏以来的名胜地,因在城之西,故名西园。 4. 都是:都、全、尽的意思。 5. 朝雨:早晨的雨,即上弦月。 6. 画图边:指西园中景色如画一般。 7. 赏析:此词以清新的语言描绘了清明节那天西园的景象。上片先写景
【注释】 端阳:即端午节。词中指农历五月五日的节日。端阳节,记得在江乡。 入网:指鱼入网捕。鲥鱼是产于长江下游一带的一种名贵淡水鱼,每年端午前后上溯至江河中上游产卵育籽,这时正值其肥美之时,因此人们用竹笼捕捞,故称“入网”。浑似雪:形容鲥鱼白嫩如雪。压枝:指梅子成熟时树枝被压弯,所以称为“压枝”。未全黄:指梅子还未完全成熟。何日更重尝:什么时候才能再品尝到这种美味?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