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布谷已先鸣。
小县人饥思乐岁,平畴雨足好春耕。
水旱莫相惊。

【注释】

忆江南·辛巳清明 其四:忆,回想;辛巳,农历以地支纪年,即辛卯年,为公元1071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正是春耕播种的最佳时节。“布谷”指布谷鸟,是春天的号角,鸣声传遍四方,预示春回大地。此句写清明节时,布谷鸟先于其他禽鸟鸣叫,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诗人回忆了清明节的景象:“布谷已先鸣。小县人饥思乐岁”,小县的人们因为久旱不雨而生活困苦,渴望能够迎来丰年的雨水,过上富足的生活。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农民盼望丰收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上片首句“清明节,布谷已先鸣。”点出节日名称,并交代了节令时间。“布谷”即布谷鸟,是春天的使者,每当春天来临时,它们便开始啼鸣。这里,它一早便叫个不停。这一句看似平常,实际上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因为它不仅点出了节令,也暗示了春天的来临。“小县人饥思乐岁”这句则直接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这里的“小县人”是指生活在农村的小县城的人,而“饥思乐岁”则是指他们对于丰收的期望。他们因为长时间干旱,庄稼无法生长,生活十分困难。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反而更加期待能够迎来一个丰收的年份。

下片“平畴雨足好春耕”一句进一步描述了农民们对于丰收的期待。这里的“平畴”指的是平坦的土地,而“雨足”则意味着雨水充足、滋润。当雨水足够时,土地会变得肥沃,有利于春耕。因此,农民们认为在这样的天气下进行春耕是最合适的。而“水旱莫相惊”这句则是对前一句的补充,意思是说,无论遇到旱灾还是洪水,农民们都不应该感到惊慌失措。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获得丰收。

整首词通过描写农民对于丰收的期盼和努力,展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它也揭示了农民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密切,需要依靠自然的恩赐才能生存和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