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用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全诗共八句,每句五字,押韵严谨,表达了诗人对子女教育的关切和期望。 第一句“百年计树人”,意为百年大计需要先种树,比喻培养人才需要早作打算。第二句“十年计树木”,意为十年大计需要先种树,比喻培养人才需要长期努力。第三句“树木与树人,彼此分迟速”,意为树木和人的成长都有早晚之分,相互影响。第四句“嗟予疲且劳,皇皇日卜筑”,意为我疲惫而且劳苦,每天忙于建房修路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苏东坡)。诗的内容是赞美石鼓文,表达作者对古代文化的尊崇和热爱。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翻译: 纵横遗器信辉煌,六经纪载此中有。 这句诗的意思是,石鼓上的文字纵横交错,非常辉煌。石鼓是古代的一种乐器,上面刻有各种文字,这些文字记录了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成康以后得嗣音,合并南山颂台杻。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成康之后,石鼓文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诗句释义: 北郭园即事勖诸儿 中人千金产,得地才几亩。 商量辟草庐,当度力可否。 所期绝尘缘,差足娱皓首。 高低成楼台,屈曲通户牖。 凿沼引流泉,编篱植花柳。 将毋愚公愚,贻笑曲河叟。 君看百年物,何人能世守。 平泉醒酒石,旋落监军手。 晋公绿野堂,终为张相有。 人生贵行乐,奚遑恤其后。 笑我戒诸儿,有基当立久。 译文: 中人的千金之产,只有几亩地。 商讨着建造茅庐,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
注释: 1. 劳薪暂息闲无事,新修廨舍三弓地:劳苦的木材暂时休息,没有事情可做,新修的官府建筑占地大约三亩。 2. 隔断红尘境自清,先忧后乐心心寄:用高高的围墙隔绝了喧嚣的尘世,让环境变得宁静,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3. 山房双桂苦栽培,小山招隐非公志:在山上建造两棵桂花树以供栽培,隐居于小山并非出于公家的志向。 4. 榴花艳照眼中明,五月开轩应献媚:六月的榴花盛开
玄黄开辟当子丑,鸟迹龟书肇仓叟。 周宣大作籀史文,字形变幻蛟螭走。 车攻马同古什存,高歌脍炙尚人口。 伊谁考证独评章,吏部在前长公后。 忆昔中兴大会同,俯视齐州烟点九。 不惟采芑有遗编,鱮鲂一贯杨柳。 雕镌篆刻纪功勋,淋漓大笔光牛斗。 物聚所好似非常,何异千金悬于肘。 胡为沿久废荒郊,无人赏识埋蒿莠。 嵚奇磊落挟风霜,日与麋鹿为群友。 阅历秦汉迄隋唐,莫辨鱼鲁与楚㪍。 坡老着意搜新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青溪》,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解释: 第一句: “明发泣怀” —— 早晨醒来时,我因思念而哭泣。 - 注释: 这里的“明发”指的是早晨,意味着诗人在清晨醒来时感到悲伤和怀念。 第二句: “营营过一生” —— 我匆匆度过一生。 - 注释: “营营”通常描述忙碌或无目的的生活状态,这里可能表达诗人对自己平凡生活的无奈或厌倦。 第三句: “敢期能表暴”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自题泥塑小像》。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绣丝平原公,铸金鸱夷子; 注释:描绘的是一幅泥塑小像,用绣丝制成平原公的形象,用金子铸造出鸱夷子的形象。 2. 传人或象形,自古乃有此; 注释:传说中,古人通过形象来传递信息和知识,因此泥塑小像的存在是有历史渊源的。 3. 嗟予复何为,天地一蝼蚁; 注释:我感叹自己如同天地之间渺小的蚂蚁一般,微不足道。 4.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他以青鸟传书的故事为题,对堪舆家(风水师)的行为进行了批评。 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充满了讽刺和批评的味道。诗人首先提出疑问:“吾岂异人情,尊生而贱死?” 这表示诗人并不认为人们应该尊重死亡,而是应该追求生活。接着,诗人指出:“不分地吉凶,但论人臧否。” 这是说,风水师们不考虑土地好坏,只看人的生死。这是对堪舆家的批判。 诗人批评了堪舆家们“群逞谋生技”
排遣 作文少者事,老大非其责。 既老还喜文,笔砚何役役! 堪叹少年场,科名易弋获。 未擅雕虫工,空持腐鼠吓。 枉自执一编,时时劳笺擘。 鸡肋空咀嚼,弃之良可惜。 且与古为徒,兼以安形魄。 【译文】 年轻时忙于科举考试,年老后却喜欢写文章。 既然已经年老,为何还要追求功名利禄? 年纪大了还喜欢写作,但自己的才华不足以胜任。 白白浪费时间在文字上,只能拿着笔杆子敲敲桌子而已。
翻译: 感叹能痴复能聋,许作阿家翁。 斯言有至理,尚口恐致穷。 我生思大造,泽物雨和风。 当其气郁塞,辰雷何𥀼𥀼。 须兼恩与畏,嘻嗃归至公。 我读家人卦,照然若发蒙。 注释: 1. “能痴复能聋”:形容人既能迟钝也能耳聋,即既不懂也不理解。 2. “许作阿家翁”:表示可以像阿家(指古代传说中的愚者、智者)那样,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单纯与宁静。 3. “斯言有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