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用锡
注释: 斋居环堵半依城,到老全无一事成。 斋居四周墙壁都是依偎着城墙的,到了老年却没有做成一件事。 差喜青灯仍有味,时听儿辈读书声。 幸好还有一盏青色的灯,能让人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不时可以听到孩子们在读书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和感慨。开头两句“斋居环堵半依城,到老全无一事成”,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无奈和失望。他发现自己的周围环境都是围绕着城墙,没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注释】斋柳:指柳树。斋:通“栽”,种植。生来弱质易飘零:指柳树天生柔弱,容易遭受风吹雨打而折断或枯萎。谁向风前独乞灵:谁向风雨中独自祈求庇护? 【赏析】此诗为作者自伤身世的抒情诗。首联点出柳树被狂风催折的惨状,暗示诗人自身的处境。颔联写自己欲以长绳挽住柳树,以免它受到伤害。颈联写自己希望柳树不要受到损害,免得被人误认为是护花的使者。尾联进一步强调自己的担忧之情,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忧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意,理解诗句内容及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 歌,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 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这是针对全诗的解读,所以考生要对全诗有全面的理解。 ①历尽风霜年复年,天留晚节斗繁妍(第一联) ②天留晚节斗繁妍(第二联) ③此是延龄第一仙(尾联)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意和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根据具体语境进行推断,并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辨析。 第一句:此诗首句写景,“北郭园”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因地处北郊而称“北郭”,后成为帝王的墓地。诗人以“新拟”两字点明自己创作之意。“八景”,即《八咏》或《八首》,为汉代文人的作品。“小楼”,这里指建在陵墓周围的亭子
【解析】 本首诗前两句写自己年老,没有机会学诗;后两句写自己闲居无事,只能以吟诗打发时光。此二句为全诗的纲领,是作者自叹之语。“难”即不易、难得,“无一事”“聊”是虚词连用。“村居无一事”指生活平淡,不思进取,而“晚景”是指晚年的生活,所以这两句的意思是:十年来我都没有学到什么好诗,年纪大了就不如年少时了! 【答案】 十年 十年难学到诗翁,少不如人老岂工! 只为村居无一事,聊将晚景付吟筒。 译文
在古代中国,诗歌不仅是文人骚客抒发情感的工具,也是记录历史、反映社会的重要文学形式。郑用锡创作的《中元观城隍神账孤二首》便是这样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节日习俗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民众的心情。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神辇扶来卤簿哗,满街首火迓爷爷:描述了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乘坐皇帝专用的轿式车辆前来参加祭祀仪式,街道上处处可见点燃的火焰,迎接神灵的到来
好的,以下是《中元观城隍神账孤二首 恤祭阴孤饭满筐,抛遗尘土杂馀粮。可怜南邑珠同贵,莫贷监河半粒偿!》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以及赏析: - 诗句原文: 恤祭阴孤饭满筐,抛遗尘土杂馀粮。 可怜南邑珠同贵,莫贷监河半粒偿! - 译文注释: - 恤祭阴孤:指为祭祀亡魂而举行的仪式,这里特指为城隍神举行祭祀的活动。 - 阴孤:指死后无依无靠或孤独的灵魂。 - 饭满筐:形容祭祀用的饭菜丰盛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小孙放风筝的情景。诗人通过描写放风筝这一活动,表现了小孙的志向和抱负。诗的起句“小孙放风筝”,点明放风筝的人是小孙;“志勖”二字则表明他放飞风筝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志向。次句“昂藏意气入云烟”,用“昂藏”、“意气”等词语来修饰小孙的身段、神态,突出他的神采飞扬,充满生气;“入云烟”三字,既形容小孙放风筝时那种高超的技巧和优美的姿势
注释: 处士家非富贵之家,却能培养出如此冷艳的菊花。 不要嫌弃老园丁没有色彩,又向东君殿展示百花的美丽。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菊花的诗。首句“处士家非富贵家”,意思是说,处士(隐士)的家不是富贵之家,但也能养出冷艳如春的菊花。这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赞美之情。第二句“偏教冷艳作春华”,则进一步赞美了菊花的冷艳之美,这种美是其他花所不能比拟的。第三句“莫嫌老圃无颜色”,则是诗人对老园丁的赞赏
注释:亭亭的花木正好相称,又添筑了高大的楼台景色更奇妙。我赢得了亲朋的来访,敢夸我有好客的郑当时。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为纪念自己修建的凌虚台而写的。全诗四句,语言朴实无华,但寓意深刻。首联“亭亭花木恰相宜,添筑高楼景更奇”是说亭台上的亭亭花木与高楼相称,更增添了楼台的奇观。颔联“赢得亲朋相过访,敢夸好客郑当时”是说自己因为有了这个楼台,所以赢得了亲朋的来访,并敢于夸耀自己有好客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