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轩
仪秦,本名不详,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纵横家。他因游说诸侯,擅长兵法而著名,曾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因不学无术,未能善终,最终导致国家太平的局面。下面将对这首诗逐一赏析: 诗句释义 1. “游说当时最得名”:此句描绘了仪秦以游说之才最为出色,在朝为政期间,其言谈技巧与策略运用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2. “从横朝暮善谈兵”:仪秦不仅善于辩论和策略制定,还能在日夜之间灵活运用这些策略
``` 事大从来贵息争,区区何用胜秦名。 译文:处理大国关系时,应该以和平的方式避免冲突,何必一定要战胜秦国呢? 注释:事大,指与强国交往或依附强国;息争,停止争斗;区区,微不足道的意思;胜秦名,取得胜利的名声。 赏析:高启在此诗中表达了一种对国际关系的和平看法。他认为,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时,最好的方式是以和平而非武力解决争端,强调的是智慧与外交手腕的重要性。他通过对比战争和和平的利弊
【注释】: 芳草:指春天草木茂盛。春来,即春光明媚之时.绿:形容草木茂盛,颜色鲜嫩.闲花:盛开着的花朵.雨后:雨后阳光和煦.红:形容鲜艳的花朵色彩艳丽.思君:想念你.不能见,即无法相见.怅望:因思念某人而眺望远方,这里是指因为想念某人而望着东边。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东:方位词,东方,这里指东面,代指所思念的人所在之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首句写春色,以芳草
诗句 慎守封疆欲霸齐,故于宣圣惜尼溪。 译文 谨慎地守护自己的领土,想要称霸齐国,因此珍惜尼溪这个地方。 注释 1. 慎守封疆:谨慎地守卫自己的国家边境。 2. 欲霸齐:有野心要称霸齐国。 3. 故于宣圣惜尼溪:因此珍惜尼溪这个地方。 4. 宣圣:指孔子,即孔子的圣人地位。 5. 惜尼溪:珍视尼溪这个地方。 6. 抱策归秦:抱着治国的策略回归秦国。 7. 隆中:指诸葛亮隐居的地方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松月图’”,考生需要分析诗句中的“松月图”是什么,然后结合注释、诗中意象等具体分析其含义。此诗首句“松月图”为诗眼,点出诗中“画松”、“月夜”的主题;第二句“少日曾期十八公,可堪垂老尚飞蓬”,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就曾期待过与好友相聚,但后来却因年事已高而像飞蓬一般四处飘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以下是对《读史十首 其五 商鞅》逐句释义: 1. 谩劳苛法罔生民: - 谩劳: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 苛法:严厉的法律,苛刻的法令。 - 罔生民:欺骗百姓,使人民受到欺骗。 - 赏析:诗人通过“谩劳”一词表达了对施行严苛法律导致民众受害的批评。同时,“罔生民”则强调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欺骗和剥削,反映了诗人对统治者行为的强烈不满。 2. 遂使先王泽尽湮: - 先王:古代的君主或帝王。 - 泽
【注释】 霏:细雨。 香尘:指落花的花瓣。 燕子归来诗梦觉,满池新水草依依:意思是春天来了,燕子又回来了。我好像做了一场好梦一样。醒来一看,只见池塘里的水是那样的清亮,绿油油的草丛里,长满了青苔,就像给它们披上了一层绿色的衣裳。 赏析: 《春雨思兄一首》,此词为作者思念兄长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轻寒连日雨霏霏”点出季节和天气,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花底香尘湿不飞”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雨绵绵
丰俭从来贵两兼 恶衣美黻古无嫌 布衾自是吾儒事 史笔胡为纪诈廉 注释: 1. 丰俭从来贵两兼:意思是说,无论是奢侈还是节俭,都是应该同时存在的。"贵"在这里指的是珍视或者重视的意思,"两兼"则意味着两者都应当得到重视。 2. 恶衣美黻古无嫌:这里的"恶衣"指粗劣简朴的衣物,"美黻"则是精美的丝织品,古代没有忌讳。这两句诗表达了古代对于物质生活的态度,即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plaintext 屈原 贝锦生谗自古然,但将心事付苍天。 何须葬入江鱼腹,湘水无情肯见怜。 ``` 译文: 自古以来,人们因为嫉妒而散布谣言,但我愿意把心事托付给天地之间。 我为何还要选择埋葬自己的遗体,在江中?湘江的水是那样无情,它怎会可怜我呢? 注释: 1. 「贝锦」:指美丽的丝织品。 2. 「生谗」:产生诽谤和诬陷的行为。 3. 「自古然」: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4. 「心事」
【注释】 踣:跌倒。黄石:指《史记》中的《留侯世家》。淮阴:指韩信。人杰:杰出的人才。明哲:明智的智者。不如:比不上,不如同。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怀才不遇的诗。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是历史上著名的智囊,但作者认为张良在黄石公面前,也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韩信是杰出的军事家,但作者认为他的智谋远不如张良,因为张良是真正的“明哲”。 首句“读史十首 其六 张良”直接点明了主题,即对张良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