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传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诗歌的基本情调与主旨,在此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注意要结合诗句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解读。 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本诗为清代李兆洛的作品。此诗是作者在淮阳留别朋友时作的一首赠别诗,抒发了作者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
【诗句释义】: 1. 丹阳道中(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丹阳是地名,这里指作者的家乡。乙丑年是清同治四年,作者当时二十二岁,在家乡道中时所作。 2. 一塔指朝暾:一塔指的是朝阳中的太阳,形容太阳初升的样子。指朝暾,即指太阳初升。 3. 巍然雉堞存:巍然指的是高大雄伟,形容古代城楼高耸入云。雉堞是古城墙上的矮墙,这里用来形容古代城的轮廓。存,存在。 4. 断碑留胜迹:断碑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慈铭的《渡扬子江》。下面逐句解释: 风送潮头急,扁舟雪浪抛。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乘船在宽阔的江面上前行,感受到潮水涌动的气势。"风送潮头急"中的"潮头"指的是江水的涨潮部分,"风送"则形容潮水被风吹拂的感觉。"扁舟"是指小船,"雪浪抛"则是形容江面波涛汹涌的景象如同雪花一般飘动。 两峰巍伏虎,一水气腾蛟。 这两句诗描绘了江边的景色。"两峰巍伏虎"中的"两峰"指江边的两座山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各项中的关键语言,结合着诗句的意思来分析。“烽火千山垒”一句,点出时局的严峻,战争的频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 【答案】 登金山绝顶 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 长峙大江东,登临感慨中。 塔孤飞鸟疾,潮落夕阳红。 烽火千山垒,回樯万里风。 残碑寻不得,绝顶起烟蒙。 译文:
【注释】 上元日:指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留赠:留下赠言。 伯兄:兄长。 大智:指高深的智慧。 从愚(zhòu):由愚而智,由无知而知。 合称迂:互相称呼为迂腐的人。 对客:对着客人。 愁何底:愁什么,为什么。 忘情语转无:忘记了自己的情感,说的话也就没有了什么。 筹极计:谋划、筹划极妙的计策。 且自课儿雏:暂且自我教诲孩子。 【赏析】 这首诗是清同治五年(1866)丙寅年所作
注释: 二月八日兄子乐斋之扬 其二(丁卯,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二十四岁) 犹得修定省,灵椿此去安。 频年添发白,千里慰形单。 客惯身忘旅,家贫眷耐寒。 维扬江上见,为我道加餐。 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远在他乡的哥哥的,表达了诗人对兄长的思念之情。 诗的第一句“犹得修定省”,意思是说,虽然我身在异地,但依然能够经常给哥哥写信,问候他的生活起居。这里的“定省”是指古代的一种家庭礼仪
注释: - 泊青浦得伯兄馆奉贤之信:在青浦的岸边,我收到了哥哥在奉贤的信。 - 乙丑(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二十二岁):这是诗的时间背景。 - 荒城如斗大:荒废的城市只有像斗那么大的规模。 - 兵火话频年:战争频繁,话语也频繁。 - 垂柳萦孤棹:垂柳轻拂着孤独的小舟。 - 斜阳搁晚烟:夕阳映照着晚霞的烟雾。 - 无聊游子意:我感到无比的无聊和漂泊无依的心情。 - 难得故人贤
【注释】 吊陈鲁斋兄丈:吊唁,慰问。鲁斋,即陈鲁斋,名宗藩,字鲁斋,号松坪,浙江海盐人。清咸丰五年(1855年)进士及第,官至广西道员。 萝岩:山名,在今浙江省桐乡县东南。 高风羡岸然:羡慕他高尚的品德。 青蓝联旧契,葭莩托良缘:指结拜兄弟。青、蓝为二色,古时用青布和蓝布做衣服,故称“青蓝”。葭莩:芦苇茎上的薄膜。比喻亲戚关系。 孰意今把袂,为时未届年:想不到现在要挥别了,因为时间还没到一年。
诗句解析与译文 第一句 - 触景悲风木:看到景物触发了悲伤的情绪,如同风吹动树叶一般。 - 茫茫五度春:春天已经过了五次,但感觉上还是春天。 - 注释:春天的景色让人感到哀愁,因为春天本应带来生机,但在这里却显得如此漫长而沉重。 -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触景”与“悲风”,描绘出一种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春天虽然美丽,但诗人内心的哀伤却是无法言说的。 第二句 - 伤心一抔土
【注释】 上元日留赠伯兄 其一 (丙寅(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二十三岁) 每因省墓殡,买棹至城西。 剩有黄家宇,难忘昔日栖。 里邻悲离散,风雨感凄迷。 赢得元宵饮,相逢醉若泥。 【赏析】 诗是一首七律,作者自述每逢上元节都要到墓地祭扫,并乘着小舟来到城外。“剩有”“难忘”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里邻悲离散,风雨感凄迷。赢得元宵饮,相逢醉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