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应时
【释义】 清晨的阳光,照耀着晴明的天空。你远行的地方在哪里?我停棹渡过了林丘。社瓮容不下我的挽留,溪边的茅草聊可自羞。禅床应该洗净双脚,衲被直接蒙上头。静境有真趣,乐哉何所忧。 【赏析】 此诗写友人离别时的送别之情。首句“晓晴”点明时间,“君行定何许”是说友人要到哪里去,但未说明目的地,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也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切和不舍之情。第二句“舍棹越林丘”,写诗人自己到江边去送别朋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然后逐句疏通诗歌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中包含的丰富内涵,最后概括作答。 “隆兴甲申仲冬回自郡城宿龙泉寺遇雪”是第一联,意思是:隆兴二年十一月初五日晚上从郡城回到龙泉寺,下了一场大雪。隆兴是宋孝宗赵昚年号,甲申是纪年法
注释: 客居三年,我深感遗憾。归来后烦恼少了很多。 夜晚可以安稳地睡觉了,不必忧虑路途的遥远。 荒废已久的九节杖,可以拄着它行走了。 清凉的窗户,两尺长的灯檠,足够照明。 我的生平已经很满足了,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追求。 译文: 在异乡漂泊三年,我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悲伤。回到家乡后,所有的忧虑都消失了。 晚上可以安心地休息了,不必担心漫长的旅程。 荒废已久的拐杖,现在又可以使用了。 明亮的窗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秋夜独坐》。全诗如下: 十七夜如山庵 一雨秋能好,连宵月迥明。 百年今夕话,万里去年情。 水满天相荡,山空人独行。 蝉声发奇思,携酒未须倾。 解析: 第一句:“一雨秋能好” - 译文: 一场秋雨让秋天变得美好。 - 注释: “秋能好”表示秋季的雨水给秋天带来了好的变化。 第二句:“连宵月迥明” - 译文: 整晚的月光格外明亮。 - 注释: “连宵”指整个夜晚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准确把握其思想情感;然后根据选项分析是否合诗作意;最后再结合题目所给的注释进行分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既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考查了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读懂原诗句的内容,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句进行概括即可。“月落霜如雪,风回水正冰。”这两句的意思是:月亮已经落下
诗句释义 1 碧海明初日 - 描述的是清晨时分,海面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像被洗净一样。 2. 青山破宿烟 - 指的是山峦在早晨的薄雾中若隐若现的景象,好像被烟雾打破,给人以清新之感。 3. 寒阴都辟易 - “寒阴”可能形容晨间的寒冷或阴沉天气,“辟易”则是一种使退避的意向,表示这种天气让人感到不适,想要逃避。 4. 芳景正澄鲜 - 这里强调了晴朗和新鲜感,意味着天气的美好让人心情愉悦。
杜子贞远访自言山居之胜以二诗送之 【注释】 喜说:高兴。 兰亭一盼中:在兰亭(东晋王羲之等修禊事处,在今浙江绍兴西北)游赏时,有谢安的《兰亭集序》。这里指杜子贞对山居的向往。 松楸:古时用松柏为棺椁,所以称死者之墓。今十世:指杜子贞祖、父辈数代人。 竹帛:竹简和绢帛,泛指书册。故三公:指汉朝开国功臣萧何、曹参、张良,后泛指有名望的官员或学者。 念德心何极:思念恩德之心永无止境。 幽栖道未穷
秋晓 高叶明初日,偏林澹远烟。 晴空如滉漾,秋气更暄妍。 睡足小窗净,心清浮虑捐。 与人同乐意,忧国见丰年。 注释与赏析: - 高叶明初日,偏林淡远烟。 【注释】:高高的树叶在早晨明亮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而周围的树林在远处显得朦胧不清。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的景色,通过对比高树和低林、明亮和朦胧,形成了一种静谧而又清新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述
晓晴 短发日夜白,年华令我愁。 注释:头发一天天变白,岁月让我感到烦恼和忧愁。 平生几蜡屐,旧隐一渔舟。 注释: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穿着木屐(古代的一种鞋子),曾经隐居的地点是一艘小渔船。 漫有诗陶写,应须酒拍浮。 注释:偶尔可以吟诵诗句来陶冶情操,应该需要饮酒来消解烦忧。 相过慰情素,数肯抱琴不。 注释:相互拜访来安慰情感,多次拒绝弹奏古琴
宿宝墟庵 水静回风度,天晴落日酣。 因随渔子艇,得憩野僧庵。 独饮不成醉,高怀无与谈。 微吟夜寥阒,一睡极清甘。 注释: 1. 宿宝墟庵:在这里住宿在宝墟庵。宿,住宿;宝墟庵,一个寺庙的名字。 2. 水静回风度:水面平静时,倒映的风向也清晰可见。 3. 天晴落日酣:天空晴朗,夕阳西下,景色宜人。 4. 因随渔子艇:于是跟着渔夫的小船。 5. 得憩野僧庵:找到了一个可以休息的寺庙。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