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薰
偈颂六十八首 其九 古人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 得恁么明白,得恁么简径。 灵山这里不较多,三尺杖子搅黄河。 注释:古人通过一指头就能领会禅宗的精髓,一生都能受益无穷。 既然这么明白通透,那就没有必要再多讲什么道理了。 灵山这个地方并不复杂,只需要三尺长的竹棍,就能搅动黄河的水流
【诗句】 九夏安居毕,布袋结头开。 衲僧无定度,南岳与天台。 中路𡎺着脚指头,方知南山一夏不辜负你。 【译文】 整个夏天的安居结束,将布袋解开。 和尚们无法找到固定的住处,只能去南岳和天台。 在旅途中遇到困难,才知道南山整个夏天没有白费。 【注释】 1. 九夏安居:指整个夏天的安居生活,即僧人在寺庙里度过的一段时间。 2. 布袋结头开:将布袋解开,象征放下心中的负担,重新开始生活。 3.
注释:第十八、十九,痴人夜晚独自行走。 第十九、二十,人们都不敢相信他。 当人们深信不疑的时候,观音院里就有弥勒佛出现。 赏析:这首诗是关于“痴人夜走”的偈颂,通过描述痴人的行为和结果,寓意着人们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终会迎来光明和希望。同时,诗中的关键词“信得及”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相信科学和道理的力量
诗句解析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其一百十八:推不进前,约不退后。临济白拈,未是好手。南山不惜两茎眉,玉箸空将撑虎口。 这首诗表达了禅宗修行者面对挑战时的心理活动与自我评估。诗中的“推不进前,约不退后”体现了修行者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的内心斗争,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后退,另一方面也不愿意前进。而“临济白拈,未是好手”则反映了临济禅师对弟子的考验,他认为弟子们尚未真正理解禅理。最后两句“南山不惜两茎眉
【注释】: 偈:《梵语》是佛经中的一种,佛教徒用它来诵读。 颂:即诗篇,是一种诗歌形式。 一百三十三首:指《大般若经》中的一百三十三个偈颂,每颂都是一首诗,所以称为“三百首”。 通天大路:比喻佛法的普度众生的道路。 铁壁万重:形容坚固无比。 全机拶透:指佛法的全体道理都融会贯通了。 笑破虚空:形容佛法无边无际,能穿透一切空间。 羚羊挂角:比喻高深的道理像羚羊的角一样难以捉摸。 【赏析】:
【译文】 没有门的门,七通八达。 进入这个字,也不需要钥匙。 【注释】 无门之门:没有门户的门户,意指没有固定之处。 七通八达:四面八方都能达到。 入之一字:进入一个字。这里指的是“入”,即“进门”。 也不消得:不需要,不消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诗,主要赞美了门的多方面作用。诗中用“无门之门”来形容门的广泛性,用“七通八达”来形容门的连通性,用“入之一字,也不消得”来形容门的重要性
在分析这首诗之前,需要先明白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文体,通常用于表达佛教教义和修行指导。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禅宗的思想与修行过程。 诗句原文与翻译: 棒喝交驰如雷掣,颠言倒语三寸舌。南州打到北州头,瓮里何曾失却鳖。 注释解析: - 棒喝交驰如雷掣:这里描述的是禅师用棒喝的方式教导人们,如同雷霆万钧,震撼心灵。“棒”指的是禅杖,“喝”则是指大声呼喊以警醒弟子。 -
【注释】弥勒佛:佛教中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即下一世的转世者。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一百二十七 释迦已往,弥勒未生。 正当无佛世界,大地共乐升平。 不图打草,只要蛇惊。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赞弥勒佛的偈颂。全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弥勒佛降临人间前的世间景象以及众生对弥勒佛到来的喜悦。前两句“释迦已往,弥勒未生”表达了释迦牟尼佛已经去世,而弥勒佛还没有降生的意境;后两句“正当无佛世界
释义: 妙旨迅速,言说来迟。 龙门上客,未举先知。 注释: 妙旨(mào bǐ):精妙的旨义、高深的道理。 龙门:这里指科举考试的龙门榜。古代科举考试,中试者在殿前由皇帝宣布名字于金榜之上,谓之“及第”,故称登科为“龙门”。 上客:有地位的人。 未举先知:科举考试之前,就已经预先知道某人是否能够及第。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主要讲述了一种对于科举制度的看法和态度。作者认为,这种制度虽然精妙
【译文】 九十天的安居,遍地无行路。 意念不断玄妙深远,眼睛不注视门户。 布袋头开,乾坤独露。 万里寸草无,踏著不相似。 【注释】 1. 偈颂:古代汉传佛教寺院中的一种诗歌形式,是佛家徒众念诵时的唱词。 2. 九十日:指修行中的某个特定时间,如禅宗的“九旬”或“九载”。 3. 意不停玄:意念不断深入于玄奥深微之处。 4. 眼不挂户:眼中不注视门户,即放下世俗的牵挂与欲望。 5. 布袋头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