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薰
【注释】 古今日月:从古到今,时间流逝。 依旧山河:指国土依然如旧。 新年佛法:新年时,佛教教义更显重要。 特地干戈:特意地,用战争。 水到沧溟不是波:水到达大海时,不会像小溪那样流动。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担忧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国土的永恒不变,后两句则表达了新年时佛教教义的重要性,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担忧。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刻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偈颂。 1. “众流成海,众毛成毬”: - “众流成海”意味着众多的东西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广阔的海洋。这里比喻了众多的事物或思想汇聚在一起,如同大河汇入大海一般。 - “众毛成毬”则是指众多的毛发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球形。在这里,它形象地描绘了众多的人或事物聚集在一起的场面,给人一种壮观而混乱的感觉。 2. “一棚俊鹘,儒雅风流”: -
注释:我并未结下毗卢印,只是弘扬佛祖的古心。 明月照耀着幽深的山谷,寒风助长夜的砧声。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偈颂体裁。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领悟和修行心得。 “不结毗卢印,那弘古佛心。”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并不追求佛教的世俗地位和荣耀,而是坚持弘扬古老的佛心和佛法。在这里,“毗卢”是指佛教中的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之一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诗句释义: - 平如镜:字面意思是像镜子一样平静,没有波澜。 - 烂如泥:比喻事物或人的状态非常混乱,无法分辨。 - 迷则迷于悟:如果迷失了(在某种状态或道理中),就会再次回到原点,陷入更深的迷惑之中。 - 悟则悟于迷:一旦找到了真理或理解了某个道理,就可能重新陷入迷惑。 - 禹力不到处:指的是大禹治水时,水流的方向和力量超出了他的控制范围。 - 河声流向西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颂词。千圣:指许多圣人。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是唐代著名高僧慧能所编的一部禅宗经典,全书共133首颂诗,内容涉及佛教思想及修行方法。 其六十六:指第66首偈颂。 向上一路:通往高处的路线。 千圣不然:许多圣人也不能理解。 目前无异草:眼前没有不同寻常的景象。 脚下有青天:脚下有广阔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六十八石田乍到,人事纷纷。 拈得鼻孔,失却眼睛。 佛法二字,不怕烂却, 且听诸方行棒喝。 注释: - 石田:指田地中的石头,这里比喻初到一个地方的困惑和迷茫。 - 乍到:刚刚开始到达或进入。 - 人事纷纷:形容事务繁多复杂,纷乱不堪。 - 拈得鼻孔,失却眼睛:比喻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只抓住了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忽略了内在的实质。 - 佛法二字:指佛教的教义或信仰。 - 不怕烂却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七十一 注释:至人变化,体妙难名。指得道的人能随心所欲地变化形体,其变化的方式和境界难以用语言表达。去来不以象,动静不以形。指得道的人在生死面前超然物外,不受世俗的束缚。通途自寥邈,何处不称尊。形容得道的人所行之路广阔无垠,处处都显得崇高无比。更无一法可当情,直踏毗卢顶上行。意指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得道之人都能泰然处之,直接前往佛祖所在的毗卢顶上参悟真理。 赏析
【注释】 偈颂:梵语的音译,即佛经中的韵文,用以宣说佛法,是佛教的一种文体。 萧萧:形容风势猛烈。 丹霄:指天空。 恁么:如此的意思,指这样的意思,这里是指这样的一种境界。 南山门下:指佛教禅宗的南宗,即慧能大师创立的禅宗。 土亦难消:意思是即使是泥土也难以消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赞南宗禅风的偈颂。首句点明题意,次句写风和雨都不动声色,平步青云直入天庭。第三句进一步写这种禅风的境界
注释: - 偈颂一百三十三首 其六十九: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类文体,用于表达教义或者修行者的思想。这里的“偈颂”可能指的是一首关于佛法的诗歌。 - 千五百人善知识:指一千五(1500)位对佛法有深刻理解的人。 - 不念吾宗正岑寂:他们不再念佛(念经),而是思考禅宗的宗旨。 - 五峰趯倒浪翻空:禅宗的五个主要山峰被推翻了。 - 大地山河俱失色:大地、山河都失去了色彩。 - 金风体露
【注释】 1. 江南成橘:在南方可以种植柑橘。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地区。 2. 江北成枳:在北方可以种植枳。江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3. 还有优劣也无:还有没有好的和坏的呢。 4. 具眼者:有识见的人。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以江南的柑橘和江北的枳为比喻对象,说明事物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地理位置或生长环境,而在于人的见识与鉴别。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哲学观点,即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认识